最糟糕的秩序,也好过没有秩序。
当王朝倾覆、兵戈四起、灾荒蔓延,法律成了废纸,道德会崩塌,这个时候,人性中的恶就会无限释放。
【1】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白居易《轻肥》
这一年江南闹大旱,庄稼全枯死了,衢州地区出现了 “人吃人” 的惨状。
“人食人” 这三个字,是饥荒里的常见之事,因为它意味着人类退回了弱肉强食食物链的野蛮循环。
当饥饿就吞噬人性时, 人不再是人,只是成了 “能吃的资源”,那场面想想都可怕,可这却是真实的历史。
其实比天灾更可怕的是人祸,就算闹灾,官府有作为也会开仓放粮,会组织乡绅捐钱捐粮,再不济也有粥棚能喝口稀的。
白居易写这句诗时,前面还有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的描写。
一边是达官贵人吃着山珍海味,一边是百姓在饥荒里互相残食,底层百姓的命苦呀!
【2】
夫妇年饥同饿死,不如妾向菜人市。
得钱三千资夫归,一脔可以行一里。
芙蓉肌理烹生香,乳作馄饨人争尝。
屈大均《菜人哀》节选
夫妻俩饿死是死,不如我去“菜人市”。卖三千文钱给你当盘缠,我一块肉能让你走一里地。我这娇嫩的肌肤煮起来有香味,连乳汁做的馄饨,都有人抢着吃。
“菜人” 这个词,比 “人食人” 更让人毛骨悚然。因为它意味着:“杀人食肉” 已经不是偷偷摸摸的事,而是成了 “明码标价” 的交易。
诗中某些细节的描写,让所有文学修饰都显得苍白。可这不是野史猎奇,而是地方志中记载的真实事件:清朝顺治年间,广东闹大饥荒,出现了专门卖人的 “菜人市”被卖的人,会像猪羊一样被宰杀食用。
那个妻子不是疯了,是太清醒:她知道不这样做,两个人都得死;这样做至少丈夫能活下来。
这不是 “爱情的伟大”,是饥荒和失序,把人逼到了地狱里。
【3】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王粲在《七哀诗三首・其一》节选
路边有个饿坏的妇人,把亲生孩子丢在草丛里。听见哭声抹着眼泪回头看了一眼,却还是狠下心往前走,不敢再回头。
哪有母亲不喜欢自己的骨肉,王粲为躲董卓之乱逃出长安,路上却撞见这锥心一幕。
可是乱世之中,饥饿之下,迫使这个母亲抛弃了这个孩子,她不知道自己能死哪儿,哪还能指望母子都活下来?
【4】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杜甫在《三绝句》
二十户人家结伴逃去蜀地避难,最后只有一个人活着走出骆谷险关。
安史之乱后,唐朝还在“抽风”,吐蕃打过来,藩镇闹独立,百姓逃无可逃。
这二十户人家把全部家当绑在身上,翻秦岭、涉栈道,以为入了蜀就能活。可骆谷本是 “求生路”,却成了 “黄泉路”。
路上没有官府护送,没有粮草补给,饿极了吃树皮,病了没人管,一点风寒就能拖死;遇到劫匪更惨,抢完东西还会杀人,最后只剩一个人活着到目的地。
二十家最后剩一个,不是运气差,是乱世里的 “常态”:人命比路边的草还贱,一阵风就能吹没。
【5】
家家流血如泉沸,处处冤声声动地。
舞伎歌姬尽暗捐,婴儿稚女皆生弃。
韦庄《秦妇吟》
家家户户的血像沸水一样涌,冤哭声震得大地发抖。歌女舞姬被乱兵抢走,刚出生的婴儿、几岁的小女儿,全被丢在路边。。
黄巢起义那会儿,韦庄亲眼见长安变成血城。起义军和唐军杀红了眼,百姓成了两边的炮灰、补给品。更惨的是女人和孩子,歌姬被当作战利品,婴儿被嫌累赘。
所谓“礼义廉耻”,早就被战火烧没了,社会就成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没人管,没人问,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
【6】
大贾富商萃锦华,彼军起发十多家。
东门更有伤心事,忍把风筝放女娃。
惺伯民在《丁巳二月成都纪乱竹枝词》
有钱的商人还在穿锦衣、戴华饰,军队一来就抄了十几户人家。东门还有更让人伤心的事:某氏女姊妹被污后,破腹出肠往城下仍,名放美人风筝。
1917 年,刘存厚和罗佩金在成都打仗,城里的百姓成了军阀的 “玩物”。乱兵看到有钱的就抢,看到漂亮女人就抓,稍有不从就打骂甚至折磨:美其名曰 “放风筝”。
看姑娘在空中挣扎,听惨叫,比放真的风筝有趣多了。
贼来如梳,兵来如篦,旧时代的“军队”,和土匪有什么区别?
我们读这些诗,不是为了沉溺苦难,是为了对眼前的安稳多一分珍惜。
很庆幸,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