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乌克兰媒体注意到,一家中国公司推出了用于步兵战车的“外骨架”式附加装甲方案,与乌克兰装甲车的改装方案非常相似,因此认为是效仿了己方。
但是乌媒也承认,中国公司推出的这套方案,实际上比乌克兰“草台班子”水平的设计更加精细,更具有“未来感”。
据乌克兰国防快报网站指出,一家中国企业最近对外公开了一套用于步兵战车的模块化板条式装甲,专利已在网上进行了公布,并附带有设计说明图。据称,这种模块化装甲可提供针对FPV自杀无人机的全方位防护。
从公开的结构图来看,这种装甲结构由骨架和两层板条网格栅栏组成,内部可以插装模块化的增强装甲板,例如陶瓷装甲或爆炸反应装甲。这种“外骨架”式的板条网格,不仅可以对抗FPV无人机的打击,而且能够额外提供相当可观的附加装甲防护,同时这种“外骨架”上的装甲板还能够进行角度调整,以削弱来自不同方位的冲击力。
据称,战车的侧装甲和附加板条栅栏外层之间,大约距离为500-600毫米,车体顶部与栅栏距离为100毫米,炮塔和防护罩之间为700-800毫米。从这个数据来看,这种“外骨架”几乎能够将步兵战车的防护力,提升到普通主战坦克的水平。
乌媒在介绍这个设计的时候,也指出了其中的一个可能缺陷。中国公司的设计方案,为战车后部下车板也提供了附加复合装甲,这是相当创新的设计,但是需要安装额外的液压机构,导致设计变得复杂,乌克兰媒体认为这个做法很可能引发可靠性问题。
不过,乌克兰媒体介绍中国企业的这个专利,主要目的是宣扬这种“外骨架”式附加装甲,是仿效了乌克兰的设计。因为乌克兰军方根据俄乌战争的实战经验,已经改装出类似的板条网格式装甲,用于装甲车乃至主战坦克。
乌克兰媒体宣称,乌军装甲车装备的板条式装甲,同样可以在侧装甲和板条栅栏之间填充附加装甲。类似的改装,在乌军使用的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已经得到应用,填充的主要是爆炸反应装甲,据称效果还不错。
但是乌媒也承认,中国公司提出的“外骨架”式附加装甲,明显更加精致,而且显得有些未来主义。无论是模块化设计,还是功能拓展潜力,中国的设计都远超过乌克兰的战场改装。以功能拓展潜力为例,中方的模块化设计不仅局限于装甲防护,还能够容纳电子战设备、主动防护系统甚至是无人机发射装置。
事实上,乌克兰所谓的“外骨架”装甲,基本都是野外车间临时改装的,并非标准产品,严格讲只是俄乌战场出现的战车“笼式”防护的一种。这种改装虽然廉价实用,但是也存在草台班子的弱点。临时搭建的架子只能防御FPV无人机这种较弱的攻击,远不能提供更强大的额外防护,以及更多的拓展性功能。
笔者认为,客观来看中国的“外骨架”式战车装甲,确实吸收了俄乌战场的不少经验,也借鉴了双方战车的一些改装思路,不仅仅是乌克兰一方。
但是,中国公司凭借雄厚的工业体系,能够为战车的改进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俄乌战场涌现的一些奇思妙想,中国则有能力进一步放大其中的潜力,甚至是原创者都没有想到的可能性。(作者:陶慕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