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部一整块Deco,厚度仅5.6mm,它到底是未来方向,还是苹果的又一次任性?
当iPhone Air正式亮相,几乎所有人都被它的外观吸引。那块被苹果称为“扩展平台”的背部Deco,以及仅5.6mm的机身厚度。
随之而来的,也有不少人的质疑:为了极致薄,苹果是不是牺牲了太多?
iPhone Air取消多摄,只保留一颗主摄;USB-C接口速度仍停留在USB 2.0;电池容量也不及同代标准版。
它彻底取消实体SIM卡槽,全面转向eSIM,这也直接导致国行版本推迟上市。
再加上机身过薄可能带来的性能释放限制、扬声器效果打折等问题。
如果我们只盯着参数表,可能会觉得iPhone Air只是在“做减法”。但若拆开看内部结构,就会发现苹果实际上完成了一次系统性的空间重构。
那块引人注目的背部Deco,并不只是装饰。苹果将A19 Pro芯片、电源管理、摄像头等高度集中的元件全部收纳于此,形成一个“结构舱”。
而机身中下部则被彻底腾空,用于放置一块高能量密度电池。这是一种“局部加厚,整体减薄”的思路。
苹果没有选择全局压缩,而是把占用空间的元件集中安置在Deco区域,以此换取机身其他部分的极致轻薄。
从外观上看,iPhone Air的Deco有点像谷歌Pixel系列的“相机条”,但功能远不止于此。
它通过双面精密铣削工艺制成,成为一个承载核心元件、解决散热与信号问题的集成化模块。
这也让主板得以“折叠”进Deco区域,与摄像头并列排布。
这种结构还带来一个隐性好处:热源上移。A19 Pro等高温元件被放置在Deco区域,远离手握持的中下部,有助于改善长时间使用时的体感温度。
尽管电池容量仅为3149mAh,但凭借A19 Pro的能效提升和iOS优化,苹果宣称其视频播放续航可达27小时,反而比iPhone 15 Pro多了4小时。
当然,实际表现还需真机验证。但可以确定的是,iPhone Air并不是简单地“砍配置”,而是在结构、材料、散热等多个维度做了系统性重构。
就像当年的刘海屏、灵动岛,最初备受争议。iPhone Air这种“集中布局、空间置换”的内部设计思路,或许也会在未来几年,逐渐被更多厂商接受。
对于iPhone Air这款产品,你觉得如何?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