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乌克兰新开发的“火烈鸟”巡航导弹受到西方媒体的高度吹捧,并且在8月底进行了首次实战。
然而在这次实战后,“火烈鸟”导弹的新闻却销声匿迹。最近乌克兰传出消息,指出生产该导弹的车间已被俄军导弹炸没了。
“火烈鸟”巡航导弹,是乌克兰在今年8月才首次公开的国产新式武器。这款导弹的特点是体积大(重量高达6吨),射程远(号称射程3000公里),战斗部威力也大(弹头超过1吨),短时间内就成为西方媒体吹嘘的“高性价比武器”。乌克兰方面甚至还宣称能够日产7枚“火烈鸟”,相当于年产3000枚的惊人数字。
据乌方宣称,“火烈鸟”导弹在8月30日进行了首次实战,并且获得“巨大战果”,在克里米亚地区摧毁多艘气垫船和重要军事设施。这次战斗的舆论声势也不小,得到了西方媒体的广泛宣传。
然而诡异的是,进入9月份以后,完成首次实战的“火烈鸟”导弹的相关新闻忽然消失了。直到10月初,整整一个月都没有再出现“火烈鸟”巡航导弹的任何消息。作为一款西方媒体眼中的“明星武器”,这种情况是很反常的。
近几天终于有消息传出,乌克兰生产“火烈鸟”导弹的工厂已经被俄军摧毁,整个计划实际上也宣告停止。这个消息来自于网络社交媒体“居民电报频道”,并提到了乌克兰特种部队正在调查,因为有人泄露了工厂的具体地址,从而引来了俄军导弹的集中攻击。
报道称,乌克兰当局试图找到是谁泄露了“火烈鸟”导弹工厂的坐标地址,怀疑是内部员工所为。但是具体情况仍然未知,很可能是工厂员工出于炫耀目的,无意中在社交软件上发布了与工厂相关的照片,被俄罗斯军队按图索骥找到了地点。
该消息也有其他报道作为旁证,美国媒体同时有报道称,乌克兰内部已经停止了对“火烈鸟”导弹的资金支持,具体原因不明,这也可能是工厂已丧失生产能力的一个证据。
需要指出的是,制造“火烈鸟”导弹的工厂并不是乌克兰传统大型军工企业,而是一个新成立的私营企业。“火烈鸟”导弹虽然有一定创新度,但是本身技术含量不高,只是采用了教练机使用的AL-25涡扇发动机,推力和体积都比其他导弹发动机大得多,从而获得了很大的航程和战斗部。这些因素,也意味着“火烈鸟”导弹的制造企业本质上就是一个“小作坊”式的组装工厂。
“火烈鸟”导弹工厂被摧毁,暴露了乌克兰军工生产的脆弱一面。乌克兰凭借分散式的小作坊模式,在小型无人机生产领域获得很大成功,而且面对空袭能够有效分散风险。但是“火烈鸟”导弹等大型武器却无法采用相同经验,组装工厂被摧毁,就等于丧失全部生产能力。
另一方面,私营生产的局限性也加剧了这种风险。“火烈鸟”导弹虽然有相当程度的创新,但是这种创新只限于一个规模不大的企业所有,无法在国内得到普遍推广,一旦遭到打击就是致命性的。
由此可见,所谓的“私营中小企业活力”在全面战争背景下,有时并不是一个太牢靠的东西。(作者:陶慕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