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藏在五台山深处的唐韵密码”|忻州佛光寺旅游攻略:一座寺,写尽中国木构建筑的“盛唐气象”

“当阳光穿过东大殿的斗拱,照亮殿内唐代彩塑的眉眼时,我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这不是普通的寺庙,是活着的盛唐。”站在佛光寺

“当阳光穿过东大殿的斗拱,照亮殿内唐代彩塑的眉眼时,我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这不是普通的寺庙,是活着的盛唐。”站在佛光寺东大殿前,建筑系青年教师陈默难掩激动。作为中国现代建筑史学研究的“圣地”,这座隐于五台山北麓深山中的古寺,因梁思成、林徽因1937年的惊世发现,从“杂草丛生的荒寺”跃升为“亚洲佛光”,更被誉为“中国第一国宝”。今年国庆假期,佛光寺日均接待游客超2000人次,其中八成是专程追寻“唐构之光”的古建爱好者。近日,记者深入五台山台怀镇以北30公里的佛光山,为您解锁这份“跨越千年的建筑史诗”。

从“五台山深处的荒寺”到“中国第一国宝”:佛光寺的千年传奇

佛光寺的故事,始于一场“被遗忘的辉煌”。

“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年),初名‘佛光寺’,取‘佛光普照’之意。”五台县文物局研究员刘建平介绍,寺院因地处五台山北台顶南麓的佛光峪,历代均有修缮,却屡遭兵燹。至清末,寺内仅存残垣断碑,渐被世人遗忘。

转机出现在1937年。为破解“中国是否存在唐代木构建筑”的学术悬案,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根据敦煌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的线索,跋涉千里抵达五台山。在佛光寺东大殿,他们发现了题记“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建”的经幢,结合殿内斗拱、梁架的唐代特征,终于确认:东大殿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唐代木构建筑(与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并称“南唐北佛”),比日本现存最早的唐构法隆寺早75年!

“这一发现彻底改写了中国建筑史。”刘建平说,此后佛光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更跻身首批“国保”,梁思成称其为“中国建筑史上的‘第一国宝’”。

核心看点:唐构、唐塑、唐画,解码“盛唐建筑百科全书”

佛光寺的魅力,在于它“集唐代建筑、雕塑、壁画、题记于一体”的完整性,被梁思成誉为“中国古建筑的四绝”。以下五大看点,带您走进“盛唐营造的活课堂”:

1. 东大殿:中国唐代木构的“活标本”

东大殿是佛光寺的“灵魂”,也是全寺最震撼的存在。这座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的单檐庑殿顶建筑,虽历经千年风雨,仍完整保留了唐代木构的雄浑气象:

斗拱:全殿使用7种斗拱,最大的一朵“补间铺作”高2.4米,耍头作“蚂蚱头”式,拱瓣卷杀圆润,梁思成评价其“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是唐代建筑“豪劲之美”的典范;

梁架:采用“四椽栿对前后乳栿用四柱”结构,梁枋简洁粗壮,无过多装饰,“就像唐代人的性格——大气磅礴,不事雕琢”(陈默语);

屋顶:举折平缓(屋顶坡度仅1:4.77),出檐深远(达3.96米),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出檐最远的实例之一,雨天可遮蔽半亩地;

题记:殿内梁上有“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的墨书题记,与殿前经幢“大中十一年”的纪年相互印证,确凿无疑地将大殿断代为唐。

“东大殿的斗拱高度是柱高的1/2,这是唐代木构的典型比例。”陈默翻出《营造法式》对比,“宋代斗拱占比降至1/3,明清更小,所以东大殿的‘大斗拱’一眼就能看出唐味。”

2. 殿内彩塑:唐代“东方维纳斯”的千年凝视

东大殿内,35尊唐代彩塑端坐莲台,是我国现存唐代寺观彩塑中规模最大、艺术水平最高的一组:

主佛与胁侍:中间“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螺发高髻,眉眼低垂;两侧“弥勒佛”“阿弥陀佛”及胁侍菩萨、供养童子,体态丰腴,衣纹流畅如“吴带当风”;

细节之美:菩萨头戴花冠,肩披璎珞,胸饰璎珞垂至腹前,手指微曲作“说法印”;最左侧的“供养童子”,面部圆润,嘴角带笑,衣纹仅用几根线勾勒,却生动可爱;

保存之谜:千年来,彩塑仅在上世纪50年代修复过表层,表层颜料下仍可见唐代原彩——“你看这尊菩萨的唇色,还留着淡赭石的痕迹,是唐人‘朱唇一点’的审美。”寺内文保员老周说。

“这些彩塑不是‘雕塑’,是‘会呼吸的唐人’。”来自西安的雕塑专业学生小林举着速写本记录,“菩萨的衣纹随身体曲线自然下垂,连膝盖的褶皱都符合解剖学——唐代工匠对人体结构的把握,令人惊叹。”

3. 文殊殿:金代“减柱法”的先锋实验

若说东大殿是“唐的雄浑”,文殊殿则是“金的巧思”。这座建于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的殿宇,开创性地采用“减柱法”:

结构创新:殿内仅用4根金柱支撑屋顶,比常规做法减少12根立柱,扩大了礼佛空间;

梁架特色:梁枋交叉叠压,形成“八角藻井”,虽无过多装饰,却因力学设计的精妙,成为金代木构“简洁实用”的代表;

彩塑与壁画:殿内7尊金代彩塑(文殊骑狮、胁侍菩萨等)保留了唐代遗风,殿内四壁原绘有金代壁画,虽已剥蚀,仍可见“飞天散花”的残迹。

“文殊殿的‘减柱法’影响了后世元、明、清的建筑。”刘建平解释,“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正是中国木构建筑持续发展的动力。”

4. 祖师塔:北魏遗韵的“石质经幢”

寺内另一处国宝是北魏时期的“祖师塔”。这座6角单层砖塔,高约8米,塔身雕刻莲瓣、卷草纹,顶部为攒尖式,是山西现存最早的砖塔之一:

历史价值:塔内原供奉佛光寺开山祖师昙鸾和尚的舍利,塔铭记载了北魏时期五台山的佛教传播;

艺术特色:塔身浮雕的“飞天”,衣袂飘飞如敦煌壁画,是北魏晚期雕刻艺术的缩影。

“祖师塔是佛光寺的‘时间胶囊’。”老周说,“从北魏到唐、金,这座塔见证了寺院的兴衰,也串联起一部五台山佛教史。”

5. 隐藏细节:唐代的“营造密码”

佛光寺的“小心机”遍布各处:

经幢:东大殿前的唐代经幢(857年),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是确认大殿年代的关键证据;

碑刻:寺内保存《佛光寺重修碑记》(明万历年间),记载了东大殿“明嘉靖年间曾大修,但保留唐代原构”的历史;

古松与古柏:寺内千年古松“佛光松”与“唐柏”,树龄均超1000年,枝桠间挂着历代信众的祈福红绸。

实用攻略:如何深度探访佛光寺?交通与周边联动

外部交通:

高铁/火车:五台山站(大西高铁)下车,乘景区直通车至台怀镇(约30分钟,票价10元),再打车至佛光寺(约20分钟,车费30元);

自驾:导航“佛光寺停车场”(免费,车位有限,建议早到);

徒步:从五台山台怀镇出发,沿“佛光寺古道”步行约2小时(约8公里),沿途可见“佛光寺”摩崖石刻。

周边推荐:

五台山台怀镇(车程20分钟,可衔接“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等经典寺庙);

南禅寺(车程1小时,中国现存最早的唐代木构建筑,与佛光寺并称“唐构双璧”);

金阁寺(车程30分钟,金代建筑代表,寺内千手观音殿规模宏大)。

门票与导览

门票:15元/人(含全寺);

优惠政策:60岁以上老人、学生凭证半价;1.2米以下儿童免票;

导览服务:

人工讲解(30元/场,10人内,讲解员会重点解读东大殿“四绝”、唐代彩塑艺术);

电子导览器租赁(15元/台,含中英双语,扫描建筑可看3D复原动画);

最佳游览时间:

春秋季(4-5月、9-10月):气候宜人,古松参天,适合细品建筑;

清晨或傍晚:游客较少,光线柔和,拍照出片率高(尤其东大殿的斗拱与彩塑)。

深度体验:与“唐代建筑”对话的N种方式

古建课堂:每周日上午,文保专家开设“唐代木构入门课”(免费,需提前预约),用模型演示“斗拱如何承重”“梁架如何抗震”;

手作体验:寺内文创空间提供“迷你唐斗拱拼搭”(材料包25元/份,拼出唐代斗拱模型,成品可带走);

禅意茶歇:文殊殿旁的“古寺茶寮”供应“唐代茶点”(蒸糕、果子,配五台山野生蜂蜜,人均25元),静听檐角铁马。

注意事项

东大殿内禁止拍照(尤其禁止闪光灯,避免彩塑褪色);

寺内多山路,建议穿防滑运动鞋;

夏季注意防蚊(松树林蚊虫较多,备防蚊液);

导览时请勿触摸建筑构件(木构易损,彩塑需保护)。

游客故事:在一座寺里,触摸盛唐的心跳

“我是学历史的,东大殿的题记让我终于‘看见’了唐代。”来自武汉的大学生小吴翻着笔记本说,“梁上有‘宁公遇’的名字,她是当年的捐建者,或许也曾像我们一样,站在这里仰望斗拱——千年后的我们,与唐人共享同一片天空。”

北京的建筑设计师李女士则被彩塑打动:“你看这尊供养童子的脚,脚趾微微翘起,像在轻轻踩地。唐代工匠连这样的细节都不放过,他们的‘工匠精神’,是我们现在最需要的。”

结语:佛光寺,是寺,更是盛唐的“立体史书”

从北魏的祖师塔,到唐代的东大殿;从金代的文殊殿,到松间的风铎,佛光寺用1500年的光阴证明:最好的文物保护,是让历史“可触摸、可感知”。

正如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写道:“佛光寺东大殿,是中国建筑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它不仅是一座寺庙,更是盛唐气象的实物见证——当我们站在殿内,仰望那些历经千年的斗拱与彩塑,会突然明白:所谓‘文化遗产’,不是冰冷的标本,而是活着的历史,是唐人用木头、泥土和匠心,写给今天的情书。”

这个秋天,不妨暂别喧嚣,走进五台山深处的佛光寺。在东大殿的斗拱间,在彩塑的眉眼里,在古松的浓荫下,触摸一段跨越千年的盛唐传奇。你会发现,所谓“古寺”,从来不是一座静止的建筑,而是中国人用千年时光,为世界保留的“建筑原乡”。

(注:文中数据截至2024年9月;具体开放时间、活动安排以景区当日公告为准;建议出行前关注“五台山游客服务中心”官方平台获取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