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卫立煌: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为何被中共称为"嫡系中的杂牌"?

Hello,大家好,我是兜兜,开始阅读前点点“关注”,我会持续为大家分享有趣的奇葩故事,感谢支持!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

Hello,大家好,我是兜兜,开始阅读前点点“关注”,我会持续为大家分享有趣的奇葩故事,感谢支持!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一位国军将领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此次抗战,关系民族存亡,我辈军人只有马革裹尸,别无选择。

"这位写下悲壮家书的将军,就是后来被称为"东方隆美尔"的卫立煌。但有趣的是,这位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之一,最终却成了新中国首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从伙夫到上将的逆袭之路

1897年出生的卫立煌,绝对是个"草根逆袭"的典型。这位安徽合肥农家子弟,15岁就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跑到武汉,差点饿死在街头。后来他回忆这段经历时说:"那时候在武汉码头扛大包,一天挣的钱只够买两个烧饼,连咸菜都吃不起。"

命运的转折出现在1914年,17岁的卫立煌考入湖北陆军学兵营。这个学兵营有多寒酸?连正经宿舍都没有,学员们睡在破庙里。但卫立煌硬是凭着"能吃苦、不怕死"的劲头脱颖而出。有次野外训练,他背着30公斤装备连续行军50公里,脚底磨出血泡都不吭声,把教官都看傻了。

1916年,卫立煌投奔孙中山的粤军,从最基层的警卫员干起。这个"合肥愣头青"很快展现出惊人的军事天赋——1925年东征陈炯明时,他带着一个连奇袭敌军指挥部,直接端掉了对方老巢。蒋介石听说后亲自召见,拍着他的肩膀说:"好一个卫大胆!"

北伐时期,卫立煌的升迁速度堪比坐火箭:1926年还是团长,1927年就升师长,1928年直接当上军长。这期间有个趣事:有次战斗前,他化妆成卖豆腐的小贩潜入敌占区侦察,结果因为合肥口音太重差点露馅,幸好他灵机一动假装哑巴才蒙混过关。

抗日战场上的"救火队长"

全面抗战爆发后,卫立煌迎来了人生高光时刻。这位"五虎上将"被派往华北战场,担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当时日军放出狂言"三个月灭亡中国",结果在卫立煌这里碰得头破血流。

忻口会战是卫立煌的成名战。1937年10月,他指挥15万国军与5万日军血战21天。最危急时刻,卫立煌把指挥部搬到前沿阵地,对部下说:"我就在这看着,谁退后一步,军法处置!"有个团长擅自撤退,他当场掏枪毙了对方。这一仗虽然最终撤退,但歼敌2万余人,打破了日军速胜美梦。

1939年卫立煌就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创造了个国军纪录——他是抗战期间唯一非黄埔出身却统率中央军的将领。有个段子说:有次蒋介石视察部队,看见士兵们吃的米饭里掺着沙子,正要发火,卫立煌抢先说:"委员长,这是为了锻炼牙齿,好咬鬼子!"把老蒋都逗乐了。

最传奇的是1943年滇西反攻。当时中国远征军屡战屡败,蒋介石急调卫立煌接任司令。这位"救火队长"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给士兵发皮鞋。原来他发现很多士兵穿草鞋在丛林作战,脚都烂了。美国顾问史迪威嘲笑他"婆婆妈妈",结果三个月后,卫立煌率部攻克松山,歼灭日军"丛林战专家"金光少将的部队。史迪威后来在回忆录里写:"我错了,这个中国将军比我们更懂士兵。"

"嫡系中的杂牌"之谜

卫立煌与共产党的关系,堪称民国将领中最魔幻的一章。1927年"四一二"政变时,他可是积极参与镇压共产党的"急先锋"。但十年后抗战爆发,这位"反共老手"却和八路军打得火热。

1938年4月,卫立煌专程到延安拜访毛泽东。据在场人员回忆,他看见延安军民在荒山上开荒种地,感叹道:"共产党人能把石头缝里都种出粮食,难怪得民心。"临别时,毛泽东送他一套《鲁迅全集》,他回赠了十挺机枪和五万发子弹——这在当时绝对是"超规格"礼物。

更绝的是1941年中条山战役。卫立煌明知道附近有八路军活动,却故意"放水",让林彪的115师顺利转移。气得蒋介石在日记里骂他"糊涂"。国民党内部流传个笑话:卫立煌的部队番号是"第十四集团军",谐音"实事共集团",注定要和共产党搞到一起。

这种微妙关系在1948年达到顶点。辽沈战役前,蒋介石派他出任东北"剿总"司令。结果这位主帅到沈阳后,居然三个月不下作战命令!部下急得跳脚,他却说:"急什么?共军又不会飞过辽河。"后来解密档案显示,他当时秘密派人给林彪送信,承诺"战场起义",可惜因故未能实现。

从"战犯"到政协常委的魔幻人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卫立煌的处境相当尴尬。蒋介石把他列入"头等战犯",共产党这边也拿不准该怎么对待这位"老朋友"。于是他带着家人跑到香港,过起了隐居生活。

在香港的五年里,卫立煌过得那叫一个憋屈。有次他去茶楼吃饭,隔壁桌的国民党特务故意大声说:"某些人当年在东北装病,现在倒是活蹦乱跳。"卫立煌听完,淡定地叫服务员:"给我对面的空位也上一碗鱼翅,祭奠那些死在东北的兄弟。"噎得特务说不出话。

1955年,在周恩来的秘密安排下,卫立煌终于回到大陆。毛主席见到他第一句话就是:"卫将军,咱们延安一别,你这'运输大队长'可没少给我们送装备啊!"(指抗战时期卫立煌多次给八路军提供物资)在场的人都笑翻了。

晚年的卫立煌有个"怪癖"——特别喜欢看战争电影。有次看完《上甘岭》,他感慨道:"当年我们要是有这士气,日本鬼子早被打回老家了。"工作人员提醒他注意言辞,他眼睛一瞪:"我说错了吗?国民党就是不如共产党会带兵!"

1960年卫立煌病逝时,周恩来亲自担任治丧委员会主任。追悼会上有个耐人寻味的细节:他的遗体覆盖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而非国民党时期的青天白日旗。这位"五虎上将"的最终选择,或许早在延安初见毛泽东时就已注定。

历史评价的两面性

国民党方面对卫立煌的评价可谓"爱恨交加"。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在日记里骂他是"党国叛徒";但白崇禧晚年却说:"俊如(卫立煌的字)军事才能,在我辈之上。"有趣的是,2005年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时,专门去卫立煌墓前献花,被台湾绿媒骂"拜共匪"。

共产党方面,毛泽东1956年曾对卫立煌说:"你是蒋介石嫡系中的杂牌,是我们朋友中的老朋友。"这句调侃道出了历史的吊诡——一个双手沾满共产党人鲜血的国民党将领,最终成了新中国的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历史学者杨天石评价:"卫立煌就像民国时期的'双面绣',一面是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一面是共产党的'老朋友'。这种矛盾性恰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卫立煌的人生轨迹揭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在民族大义面前,个人的政治立场是可以超越的。这也正是为什么,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时,卫立煌的后人被特别邀请登上天安门观礼台。

回望卫立煌62年的人生,从合肥农家子弟到共和国开国元勋,从"反共悍将"到"统战典范",这位"东方隆美尔"用他充满戏剧性的一生证明: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叙事,而人性的复杂与转变,往往比小说更精彩。

看完文章的您有何感想呢?

快到评论区来分享吧!

期待在评论区看到您的精彩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