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美国商务部再度上演熟悉的戏码,宣布将16家中国企业列入出口管制“黑名单”,并将13家来自土耳其和阿联酋的组织一并拉黑。理由依然是那句毫无新意的“威胁美国国家安全”。
美方自以为在中美经贸谈判前夕打出一张“好牌”,但还没等到庆功,中国的反制措施便如闪电般落下。
不到24小时,中国商务部连发三记重拳,对稀土技术与相关材料实施出口管制,同时将14家外国实体列入不可靠清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精准反击,直击美欧要害。

美国此次拉黑的16家中国企业,涉及电子、无人机、半导体等多个领域。美国商务部的公告中再次出现了“危害国家安全”这一冠冕堂皇的理由,却依然缺乏任何具体的证据支持。
这早已不是美国第一次在谈判前夕上演这样的“黑名单外交”。今年3月,中美围绕关税问题展开磋商时,美国一口气将70多家中国实体列入管制名单;7月,中美财政部门会谈前,特朗普政府又对18家中国企业实施制裁。每次谈判前,美国都不忘用“拉黑”中国企业的方式试图施压,以此为自己争取谈判筹码。
这一次,美国更是变本加厉,将矛头对准中国的科技企业,试图通过切断供应链来遏制中国的科技发展。

美国的目的再明显不过,就是要阻止中国在电子、无人机等领域赶超。然而,这种老套的伎俩对中国早已不起作用。
面对美国的挑衅,中国的反击不仅迅速,更精准到位。10月9日,中国商务部接连发布三项公告,掀起了反制风暴。
第一拳,直指稀土技术出口管制。中国宣布对稀土开采、冶炼分离、金属冶炼、磁材制造、稀土二次资源回收利用等技术实施全面出口管制。

这些技术包括设计图纸、工艺规范、加工程序等,任何组织和个人未经许可不得向境外提供。稀土是现代工业的“维生素”,广泛应用于新能源车、智能手机、风力涡轮机以及军工领域。
美国的F-35战斗机、特斯拉的电动车,无一例外都严重依赖中国的稀土材料。这一管制措施无疑精准打击了美国的科技和军工产业的命门。
第二拳,扩大至超硬材料及相关物项的出口管制。商务部与海关总署联合公告,决定对超硬材料、人造金刚石微粉、稀土设备、金属钬等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

同时,锂电池和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也被纳入这一清单。这些材料是新能源产业的核心,美国近年来一直试图通过“去中国化”摆脱对中国的依赖,但中国的这一反制措施直接切断了美欧在新能源领域的关键供应链。
第三拳,将反无人机技术公司等14家外国实体列入不可靠清单。这些实体被指“与台湾进行军事技术合作、发表恶劣涉华言论、协助外国政府打压中国企业”。
这一举措不仅严厉警告了参与“反华”活动的企业与个人,也进一步表明中国在维护国家利益方面的坚定立场。

稀土是这场博弈的焦点。中国不仅拥有全球30%的稀土储量,更掌握着全球70%的稀土加工能力和90%的精炼技术。这些技术不仅涉及开采和分离,还包括用于制造高性能磁材的复杂工艺。
美国虽然也有稀土矿藏,但由于缺乏精炼技术,无法建立完整的稀土产业链。
为了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美国近年来试图通过多种方式“自救”。例如,美国曾重启加州的稀土矿,与澳大利亚签署稀土供应协议,甚至投入巨资支持本土企业。

然而,这些努力收效甚微。稀土加工是一个高污染、高成本的过程,美国的环保标准让这一产业举步维艰,而中国的技术优势则让美方望尘莫及。
此次中国对稀土技术的出口管制,无疑是对美方稀土战略的一次精准打击。以F-35战斗机为例,每架飞机需要500公斤稀土材料,而这些材料的绝大部分都来自中国。
中国的管制措施将迫使美国的军工企业面临更高的成本和更长的供应链周期。
不仅是美国,欧盟同样对稀土资源依赖严重。特斯拉的“擎天柱”机器人计划早已因磁材技术被卡壳,而北方稀土宣布暂停对外技术授权后,这些企业的供应链问题更加严峻。

面对中国的强势反制,美欧的焦虑显而易见。特斯拉、苹果等高科技企业的生产计划可能受到严重影响,而欧盟对新能源产业的布局也将遭遇更多挑战。
中国商务部的反制措施不仅打击了美国,也让那些试图利用稀土资源与中国博弈的国家感受到了压力。
中国商务部在公告中特别强调,新规不影响已进入公共领域的技术和基础科学研究。这种精准的反制既维护了自身利益,也避免了对民用贸易的过度干预,充分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