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在沪各省代表,正式决议,以武昌为中央军政府所在地,黎元洪为大都督,执行中央政务。
他感到羽毛丰满了,“便视ge命党人为眼中钉,开始了一系列排斥打击ge命党人的阴谋活动”,而ge命党人内部的权力斗争,恰恰为黎元洪所利用。
前面已经指出,刘公、孙武、蒋翊武三人,虽然相互妥协而决定,以后再议领袖问题,但“事实上,三人从此形成了,各不相下的恶劣局面”。
湖北军政府成立之后,“三人明争暗斗,矛盾逐渐发展”。
吴兆麟描述说:“辛亥武昌首义后之湖北,ge命党人孙武、蒋翊武、张振武、刘公、邓玉麟等,既非军人,又非文士,又非政治家,只称为ge命同志耳。对于国家一切事,既不能令,又不受命,跋扈横行,肆无忌惮。与海外同盟会不相联络,彼此倾轧,又与民主党汤化龙等亦不妥协。而孙武、蒋翊武、刘公三人彼此趋向各异。蒋翊武则与同盟会接近,孙武暗与孙发绪等商量,另组民社……推黎元洪为首,以与袁世凯联合,对抗孙(中山)、黄(兴)。”
这段描述,不但指出了当时,ge命党人内部矛盾,主要表现在孙武和蒋翊武之间,以及共进会内部刘公、张振武等人和孙武之间,还指出了矛盾的性质,主要是权力之争,同时含有ge命与不ge命之争。
首先,蒋翊武和孙武之间的矛盾,最为尖锐。
蒋翊武指责孙武是“流氓,ge命的动机也不纯洁”,“在军府呼朋引类”,因此联合同盟会反对孙武。
孙武反过来,指责蒋翊武“植党营私,不服约束,不遵调遣”,暗合黎元洪,“挟黎以制文学社”。
蒋翊武也是在起义发生后,才赶回武昌,当时黎元洪就任湖北都督,已成事实,无可奈何。他虽然“参预谋略机要”,充当“军事顾问兼联络使”,但是“任职在闲散”,没有什么实权。
他同文学社社员詹大悲、何海铭等人,商量成立汉口军政分府,以之作为文学社的重要据点。计划“如果军政府分府,将来基础稳固,再以ge命派,将武昌军政府另行改组”。
与此同时,蒋翊武见文学社,在军政府里没什么人,认为不利于文学社,因而尽力争取把文学社社员,安插到军政府各部门。
孙武认为,成立汉口军政分府,是同以他的军务部为中心的军政府作对,于已不利。他指责蒋翊武成立汉口军政分府,是“专以膨胀势力为主”,于是“请任张景良为总指挥牵制之”。
张景良不但是黎元洪的心腹,且有通敌嫌疑,“凡蒋所计划,悉不容”。
内部的不团结,这也部分造成最后,汉口直接处于清军反攻之下。
失去汉口,文学社就会失去重要据点,蒋翊武乃提议,由社员张廷辅“率师出武胜关,遏清军南下”。”
此议本来合理,但因被认为是发展文学社势力,而未被采纳。
这样,形势急转直下,虽经黄兴奋力拼杀,10月31日,汉口被清军占领,汉口军政分府,随之被取消。
汉口失陷后,蒋翊武、詹大悲、胡瑛等人商量,认为若退回武汉,孙武和立宪派,不但“不能相容”,还会乘机强加“一个失陷汉口的罪名”,对文学社极端不利。
因此,他们决定,一面由詹大悲等人,东到江西方面求援;一面将部分文学社掌握的军队,由“时为文学社所爱戴”的,宋锡全和副社长王宪章率领,南下长沙,帮助湖南都督谭延闿巩固湖南,“以作不得已时退却准备”,但谭延闿本来是杀害革命党人焦达峰上台的。
此为,为了小利,失了大义。
黎元洪、孙武,则一面以“临阵退缩、携款潜逃”的罪名,要求湖南立宪派头子谭延闿(他不本来通过发动政变,杀害焦达峰而上台),杀害宋锡全,关押王宪章(后经蒋翎武力保获释),并“派宪兵管带刘佐龙往湘促之”;一面要求江西方面,驱逐或拘杀詹大悲等人。
这就再次,加深了文学社和共进会,两团体之间的矛盾。
11月27日黄兴赴沪后,一方面由于清军“长驱泊汉口”,武汉三镇局势紧张。一方面由于吴兆麟的坚决推举,黎元洪、孙武不得已同意,以蒋翊武代理战时总司令一职,“任战守”。
蒋翊武积极督战,统率由文学社社员掌握的民军,同清军“拼生死”,一举取得了刘家庙大捷,稳定了武昌局势。
但是在12月1日,经英国驻武汉领事调停,达成停战协议之后。孙武就谋求拱掉蒋翊武,代理总司令之职。
12月5日,孙武、杨玉如、邓玉麟等共进会上层分子开会。他们声称,“总司令官一职,蒋翊武不过暂时护理而已,应另行举人为总司令官,以便计划作战事宜”,如果再由蒋翊武担任,“将来军事必败于一人之手”。
他们认识到,如果“迫易之,则争端立起",因而决定由蒋翊武的老乡谭人凤,取代蒋翊武作为过渡。并要求同盟会湖南支部长覃振出面,要蒋翊武辞职。
谭人凤建议,将总司令官,改为武昌防御使兼北伐招讨使,“盖防御者防内奸而御外敌也。招讨者,讨不廷而招之从我者也,事切名实”。
蒋翊武“事前毫无闻知”,虽然“极为愤恨不平”,但见由谭人凤继任,不好反对。并认为军权会掌握在同盟会手中,因而表示赞同,自己出任江汉招抚使虚职。
孙武仍然不罢休,诬告蒋翊武,把湖北军政府所拨招抚费,“用作购买枪械,扩充私人武力”。黎元洪则乘机,派稽查队查抄蒋翊武。
其次,孙武同共进会其他骨干,刘公、张振武、黄申芗、蔡汉卿等人的矛盾,也很尖锐。
孙武出于争夺个人权力之需要,站在黎元洪一边。刘公、张振武明确反对孙武勾结黎元洪,企图垄断湖北军政府大权。
前面已经指出,张振武在吴兆麟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时,就反对;黎元洪出任都督后,刘公成立总监察处,“其职权监督都督以下各职司”。
11月30日,清军炮轰武昌城,黎元洪逃离,总监察处一方面,“谋用总监察刘公以代都督黎元洪”。
另一方面提出设置副都督一职,由同盟会会员谭人凤担任,计划乘机夺回军政府大权。孙武则“期期以为不可”。
停战协定达成之后,刘公、张振武批评黎元洪,“事先不与ge命同志开会磋商,就弃城出走”,“以致人心动摇,造成混乱局面”,提出“通电宣布黎元洪这种轻举妄动、违法失职的行为"。孙武又反对说:“两军既已停战,接头的事件很多,应该请黎元洪回武昌,以便随时决定一切。”
这样,孙武成为众矢之的,不但文学社同他的矛盾,不可缓和,就是共进会骨干刘公、黄申芗、蔡汉卿等和立宪派人士,对他也非常不满。
这种情况,为黎元洪吞并湖北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制造了有利的条件。
每天更新干货内容,文章原创不易,承爱打赏点赞收藏关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