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篇,我们分享介绍了超过300座城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分布情况。有网友会说,为何不使用
前两篇,我们分享介绍了超过300座城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分布情况。
有网友会说,为何不使用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准呢?这与另一个指标有极大的关系:城镇化率,城镇化水平高的城市,会拉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反之城镇化水平低的,又会拉低城镇居民的改入水平。所以放弃使用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这项指标,分别介绍城镇和农村的收入,是准确描述各地收入水平更好的方法。有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我们可计算得到另一项与城镇化同时进行的、影响几亿人生活水平的指标:城乡收入差距。下述图表中,用各地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是城乡收入差距,单位:倍。由于像深圳这样的城市,城镇化水平已经接近100%,所以统计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意义不大。另外,一部分城市(比如西南大城市成都)因某些原因,只公布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不公布具体值,这类城市也不纳入统计范围。剔除前述城市,我们从全国337座地级及以上行政区里,共筛选得到311座地级行政区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倍数。

从整体来看,311座地级行政区里,4座达到了3倍以上,具体是哪些就不点名了,这相当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万多的同时,城镇居民可达到3万或4万的水平。算上前述4地,共有152座地级行政区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2倍以上,相当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2万的同时,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了4万。其实159座地级行政区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2倍以下,其中9座城市在1.5倍以下,大多分布在广东地区,比如河源、茂名、潮州、东莞、中山等,黑龙江的牡丹江和鸡西也分布在这一区间。从区域分布看,黑龙江和广东的城乡收入差距整体是最小的,而西北、西南以及广西、海南少数民族聚集区域,差距反而是最大的。江苏、浙江两省各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是比较小的,除南京外均在2倍以下,安徽、福建、江西稍高一些。总体来说,华东、华中等汉民族聚集区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多分布在1.6倍到2.2倍之间,少数民族聚集区域差距更大一些。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除江苏、广东、黑龙江和山东外,其余省份差距最大的城市,都不是省会城市。湖北的十堰、恩施,江西的赣州、河南的洛阳、湖南的怀化、张家界和湘西州等欠发达区域的城乡收入差距,要明显大于更发达的区域。除了绝对的收入水平外,区域收入差距可能是另一个影响我们成为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