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后,不少民办大学出现招生难的情况,有不少学者指出民办高校根源在于没抓住核心。这些学者建议民办大学应该少盯学历,多抓就业。毕竟大部分学生最终还是要就业;得让家长和学生看到实在回报。把重心放在就业上,尤其是民营企业这个主阵地,破局就有了方向。那么接下来,就具体谈谈民办高校如何解决招生遇冷的情况。
一、别死磕提升学历,就业才是多数人的归宿
不少民办高校总把 “鼓励学生升学历” 当重点,好像只有考研、升本才算成功。但现实是,绝大多数学生最终还是要走向职场——升学名额有限,能一路读到顶端的只是少数。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数据很清楚:民营企业有 5700 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量的 92%,能提供的岗位多到数不清,这才是多数学生的最终去处。
与其花精力催学生 “卷学历”,不如踏踏实实帮他们找好工作。学生来上学,最终目的是啥?是毕业后能有份稳定收入、待遇不错的工作。学校要是能让学生看到 “读完书就能上岗,薪资说得清、发展有奔头”,比说 “能升学历” 更有吸引力。
二、民企是就业主场,抓好了就有竞争力
民营企业占比 92%,这不是小数目。这些企业里,很多发展势头稳、抗风险能力强,不会随便倒闭,能给学生稳定的岗位。更重要的是,民企缺的是能上手干活的技术人才,只要学生有真本事,上升空间也不小。
民办高校就得把这些民企当成 “主战场”。主动对接优质民企,看看人家需要啥技能,回来就照着培养;跟企业签好协议,明确学生毕业后去啥岗位、拿多少工资;多请企业来校招人,让学生和企业面对面聊。学生知道 “毕业能进好民企,工作稳当、钱不少”,自然愿意来。
三、学费要实在,得和就业回报挂钩
现在民办高校的学费,不少普通家庭觉得压力大。不是不能收高学费,但收了钱就得让家长觉得 “值”—— 学生能学到真本事,毕业能找到好工作,这钱才算花得有意义。有些专科学校为啥受欢迎?就是学费不高,还能保证就业,家长觉得 “投入有回报”。
学校要么适当降点学费,让更多家庭能承受;要么把学费花在刀刃上 —— 买好的实训设备,请有经验的老师,让学生实打实练出技能。要是学费高得离谱,学生学不到东西,毕业就失业,谁还敢来?家长要的不是 “便宜”,是 “花的钱能换来孩子的好出路”。
四、就业保障来真的,让学生感受到实惠
光说 “重视就业” 没用,得有实打实的动作。别搞 “实习充就业”“虚假签约” 那套,学生和家长一眼就能看穿。真保障是啥?是跟民企签正规合同,岗位、薪资、福利写得明明白白;是多开招聘会,让企业直接来挑人,学生当场就能谈成工作;是平时教学生认清就业市场,避开招聘陷阱,帮他们摆正心态 ——“有份专业对口、待遇不错的工作,就很靠谱”。
学生能实实在在感受到 “学校是在为我的就业操心,能帮我找到好工作”,才会觉得 “这个民办大学读得值”。家长看到 “花的学费,能换来孩子的安稳工作”,也会更愿意选择这样的学校。
五、培养质量要过硬,企业才愿意来
民企愿意来校招人,核心是 “学生有用”。企业需要会操作的技术工,学校就得多建实训车间,让学生多动手练;企业需要懂新技术的人才,学校就及时开相关专业,请有经验的老师来教。
要留住好老师,就得提高待遇,让他们愿意好好教;要让学生练出本事,就得买好设备、建实验室。学生技能过硬了,民企招去就能用,自然愿意常来,甚至主动提高薪资抢人。这样一来,学校的口碑就起来了,招生根本不用愁。
说到底,民办高校破局的关键,就是紧扣 “就业” 二字。少谈虚的 “升学历”,多做实的 “保就业”;紧盯占比 92% 的民营企业,把学生培养成企业需要的人;让学费和就业回报挂钩,给学生实实在在的保障。做到这些,学生能感受到实惠,家长能看到回报,学校自然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民办高校也就可以迎刃而解的解决招生遇冷的情况。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