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玄武门之变能成功,靠的不是武力?关键是买通了这个守门人!

公元626年7月2日清晨,大唐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骑马走向玄武门,他们不知道,这道熟悉的宫门即将成为他们的葬身之地。更

公元626年7月2日清晨,大唐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骑马走向玄武门,他们不知道,这道熟悉的宫门即将成为他们的葬身之地。更不知道,守卫这道门的心腹将领,早已将他们的命运卖给了秦王李世民。

每当人们谈起玄武门之变,总会想到李世民一箭射死李建成的惊心动魄,或是尉迟敬德手提血淋淋人头逼宫李渊的紧张场面。然而,在这表面武力较量的背后,真正决定政变成败的,却是一个被许多人忽视的小人物——玄武门守将常何。

这位看似不起眼的守门人,才是玄武门之变真正的关键钥匙。

宫门守将的非凡角色

常何,这个名字在正史中记载不多,却是解开玄武门之谜的关键钥匙。他本是太子李建成的心腹,被安排守卫至关重要的玄武门。玄武门是长安宫城的北门,是文武百官入朝觐见的必经之路,更是太子、亲王进入皇宫的主要通道。谁控制了玄武门,谁就掌握了宫廷的命脉。

李建成绝不是糊涂之人,他当然明白玄武门的重要性,所以才安排自己的亲信常何在此把守。但他万万没想到,这个他最为信任的守门人,早已被李世民策反了。

李世民如何策反常何的?史书没有详细记载,但敦煌发现的常何墓志铭透露了关键信息。墓志铭显示,武德七年,也就是玄武门之变的前两年,常何被调入长安守卫北门玄武门。也正在此时,常何秘密深入秦王府,向李世民再次表示忠心。

李世民为了拉拢常何,不仅赐给他金刀子一枚,黄金三十挺,还给了他几十枚金刀子,让他转送给其他把守玄武门的骁勇头领。这种金刀子并非普通货币,而是一种鎏金小剪刀,是辟邪镇妖、消灾避祸的吉祥物,代表着李世民的特殊关怀和用心。

政变当天的关键作用

公元626年7月2日清晨,李世民带领一小队人马提前进入玄武门埋伏。他们能顺利携带武器通过宫门,全赖常何的暗中安排。

李建成和李元吉像往常一样前往皇宫,对即将发生的危险浑然不觉。如果他们知道常何已倒向李世民,绝不会如此轻装简从地进入玄武门。

当李建成和李元吉走入玄武门,宫门在他们身后缓缓关闭。这一关,切断了他们的退路,也改变了大唐的历史走向。李建成发觉情况不对,急忙拔转马头想逃,但为时已晚。

李世民一箭射死李建成,尉迟敬德则杀了李元吉。政变的核心部分就此完成,整个过程干净利落。

如果没有常何的配合,李世民根本不可能带领武装人员提前进入玄武门埋伏;如果没有常何的配合,宫门也不会在李建成、李元吉进入后立即关闭,阻断他们的逃生之路。这个守门人的“反水”,才是李世民成功的真正关键。

为何常何选择背叛?

常何原是李建成亲信,为何会选择背叛旧主,投靠李世民?

从常何的经历来看,他最早是李世民的部下。隋末唐初,常何曾是李世民玄甲军的小队长,负责保卫李世民的安全。李世民带领尉迟恭和几名玄甲军勇士去窦建德营垒挑战时,常何就是其中之一。这种战场上的生死之交,建立起的情感远非普通的上下级关系可比。

后来常何跟随李建成征讨刘黑闼,因立下战功而获得李建成信任。武德七年,李建成将常何调入长安,把守至关重要的玄武门。

表面上,常何是李建成的人;实际上,他很可能是李世民早就安排在李建成身边的一枚棋子,一名高级潜伏人员。他的身份绝密,上线只有一个,就是李世民本人。

当李世民启动这枚沉睡多年的棋子时,常何内心的挣扎可想而知。墓志铭用“趋奉藩朝,参闻霸略”来描述他与李世民的关系,但常何并未完全死心塌地。据《常何墓志铭》记载,在政变前夜,常何实际上持观望态度,选择让李世民和李建成看天命决定胜负。

然而,常何最终仍选择了站在李世民一边。这不仅是因为旧情,更可能是因为他看清了形势——李世民不仅有更强的实力,也有更坚定的决心。

被忽视的关键角色

在传统的玄武门之变叙述中,常何这个关键人物常常被忽视。一方面是因为李世民继位后,为减少政变的负面影响,有意淡化了一些不太光彩的细节;另一方面,历史记载往往聚焦于大人物,而忽略了小人物的重要作用。

常何的身份也颇为特殊。他既不是李世民秦王府的核心成员,也不是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名将。他只是一个守门的将领,官职不过从六品上。但正是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守门人,决定了政变的成败。

李世民登基后,常何因功获封中郎将,后来更因举荐人才步步高升,最终官至右武卫将军,死后被迫赠为左武卫大将军。这一系列封赏,从侧面证明了他在玄武门之变中的特殊贡献。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成功逼迫父亲李渊立自己为太子,不久便登上皇位,开启了彪炳史册的贞观之治。当我们赞叹贞观盛世的辉煌时,不应忘记,一个大时代的开启,有时竟系于一个守门人的选择之上。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看似由大人物推动,实则往往被小人物左右。

常何的故事提醒我们:有时候,站在关键位置上的小人物,才是真正改写历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