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读《红楼梦》,
读完那首《好了歌注》,
整个人就呆住了,世界的虚妄直窜心头。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整首词,我几乎是读完一遍就刻在了脑子里,
从此再也忘不掉。
能让我有这般“过目不忘”体验的文字,
此前恐怕也只有《滕王阁序》和《梦游天姥吟留别》。
那种字里行间透出的苍凉、虚无,
让我一个十来岁的少年,竟了无生趣,动了出家的念头。
爸妈察觉后,还以为我是看了《红楼梦》,
过早地动了男女之情。
其实并非如此。
当时读完只是觉得,这世间事,原来就是一场大梦。
我们赤条条来,本该无牵无挂地去,
却偏偏为了那些富贵功名,
给自己添了无数烦恼,
而这些烦恼的尽头,终究还是一场空。
长大后,再读红楼,心境已然不同。
我明白,它哀悼的,
大到家国沦丧,小到世家兴衰,
以及每一个被命运洪流裹挟的个体,
那逃不出的周期之痛。
既然人生是一场梦,
那便只能以“观梦”之心,
来同游这场大梦吧。
在前不久,一则新闻,
又再一次印证了这一周期铁律。
曾经的国内首富,王健林先生,被限制了高消费。
正是“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虽说王家不至于真到“乞丐”的地步,
但作为一个时代的符号性人物,
落到这般境地,实在是令人唏嘘。
恍惚间,我想起了很多年前,
他在公司年会上,
声嘶力竭地唱着崔健的那首《一无所有》。
当年,这首歌和“不知妻美”的东哥,“悔创阿里”的杰克马,
并称为三大“凡尔赛”名场面。
大家听了,都只是会心一笑,当成一个成功者的调侃。
可如今再看,“小目标”的豪言壮语犹在耳边,
而“一无所有”的歌声,
却在冥冥之中,成了他命运的注脚。
这,就是“谶”。
所谓“谶”,就是那些在不经意间说出,
却在未来神奇应验的话。
一语成谶,在我们的生活中,
其实比想象的要多得多。
前不久,娃哈哈的宗馥莉小姐,
在接班之后,力主将品牌从“娃哈哈”变成“娃小宗”,
这本是企业求新求变的正常操作。
可“小宗”这两个字,
在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里,意味深长。
天子的嫡长子,继承大统,是为“大宗”。
其他的儿子,分封到各地做诸侯,
相对于天子,就是“小宗”。
简单说,“小宗”,就是“庶出”,是旁支。
本来,娃哈哈上演的戏码,
就颇有些封建时代“嫡庶之争”的味道。
外界一直都视宗小姐为“嫡长女”,
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
可如今,她却主动给自己降格为“小宗”,
这实在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不知道背后的团队,是没文化呢,还是没文化。
这件事未来会如何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但从“谶”的角度看,这似乎不是一个好兆头。
再看她父亲,宗庆后老先生。
当年,他出了一本书,叫《首富没有秘密》,
还曾被媒体戏称为“新四大名著”。
“没有秘密”……这四个字,
在当年看来,是何等的坦荡和自信。
可如今,老先生身后,关于股权、关于家族的种种“秘密”,
却一一浮出水面,引发了巨大的舆论风波。
生前坦荡无秘密,身后秘密惹尘埃,
这难道不也是一种“谶”吗?
还有那个曾在《非诚勿扰》节目上,
说出“宁愿在宝马车里哭”而名声大噪的女嘉宾。
后来,她如愿闪婚嫁给了一位所谓的“富二代”,
却在半年内被家暴七次,闹上法庭。
最终,她真的实现了自己当年的那句“谶言”。
为什么有些话,就那么容易应验呢?
我观察发现,一个“谶言”要成立,
往往有两个特点:
第一,是当事人在不经意间说出的;
第二,是这句话的流传度特别广。
当一句话,被无数人反复提及、念叨、传播时,
它就在冥冥之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念力场”。
这个场,会反过来,像一个无形的模具,
将当事人的命运,慢慢地塑造成它所描述的样子。
所以,在古代,朝廷对“童谣”是异常警惕的。
因为小孩子口无遮拦,说的话最纯粹,
而童谣的传播度又极广,最容易形成强大的谶言。
汉朝的谶纬之学盛行,正史里都记录了不少。
比如王莽篡汉时,就有谶言说“刘秀当为天子”,
搞得王莽紧张兮兮,还为此杀了好几个同名的人。
当然,也有刻意去“应谶”的。
唐朝的《推背图》火了之后,
在五代时,很多人为了让自己的命运符合预言,
甚至不惜给子女改名,
但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
最终是一条盘龙棍舞的飞起的赵匡胤坐了江山。
而从此,真推背图便被偷梁换柱,
市面上流行的赝品版就多起来。
所以,很多刻意想要应谶的,反而难以算上。
谶言之所以是谶言,妙就妙在,
它刚出现时,你看不懂,
甚至觉得是个玩笑。
只有当事情发生了,你回头一看,
才猛然惊醒,原来一切早已注定。
说这么多,不是为了宣扬宿命论,
而是想提醒我们自己:
行走江湖,要学会避开那些自己给自己挖的“谶坑”。
怎么避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修养我们的“口德”与“心念”。
多说吉利话。
这不是迷信,而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
你嘴上常说的,就是你心里常想的。
常说“有希望”、“能办到”、“会好的”,你的心气就是向上的。
不要乱发誓。
尤其不要拿自己或家人的健康、命运来发誓。
誓言是一种能量极强的言语,
它是在调动你全部的精气神,
去下一个“订单”。
这个订单,万一应验了,你承受不起。
不要放狠话,说断头话、绝情话。
“我这辈子再也不想见到你”、“我死也不……”这类话,
都是在给自己的人生,提前关上一扇门,断掉一条路。
世事无常,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言,是心之声。你说什么样的话,
就代表你有什么样的心。
一个内心祥和、充满善意的人,
他说出的话,自然也是温暖、积极的。
一个内心充满戾气、抱怨的人,
他的言语,就像一把把刀子,
伤人的同时,也在割伤自己的福气。
我们身处的这场大梦,本就充满了各种无常与荒唐。
我们能做的,就是守好自己的这颗心,管好自己的这张嘴。
如此,才能在这场终究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戏台子上,
为自己多安排几出,温情脉脉的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