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麻团君。
现在随便上网一划,满是新世纪牛马创伤美学,苦命打工人们对上班嗤之以鼻,又不得不向生活低头。
大多数人都是被社会捆绑的工作机器,支棱不起来,躺也躺不平,被生活推着走,不知目的地在哪。
到头来逆流而上,奋力一搏是勇士,因为尽力争取。一切看淡,就地躺平也成了勇士,因为敢于放弃。

许多普通人都在徘徊,从价值观建立伊始就抱有一个幻想,既有钱了就可以逃离枯燥的应试教育,逃离内卷的职场,拥抱世界,追逐梦想,该吃吃,该玩玩。
可如果你注意观察会发现一个事实,自己的领导和身边家境优越的人,其中许多都非常喜欢上班。
不是那种不得已的喜欢,而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他们身上很少有普通打工人那种仓促感和逃离感,往往松弛从容。
先说领导,还有一个事实,大多数领导的家庭也绝非一般。
少数贫苦出身的一路摸爬滚打,自然更享受高人一等的成就感,不愿从工作环境脱离。
而大户家庭出身的呢,自小受的教育就不一样,他们上班的目的不是为了逃离工作,更像是一种传承,或者说于家庭内外的价值感。

我朋友单位一个女领导,家里非常殷实,从来不为钱而发愁。在面临退休选项时,家人劝她提前退休,可她坚决拒绝,一定要在领导岗位上干到最后一刻,充分表现自己。
说不清是对权力还是工作成就的痴迷,这些领导除非迫不得已,不然绝不会从岗位上退下,用年轻人梦寐以求的方式享受人生。
这说明年长些的领导们更注重社会价值,既通过体面社会地位的实现取悦自我。
而现在互联网上流行的人生追求,更倾向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单纯通过自身取悦自我。只不过大多数人被金钱牢牢锁住。
普通孩子在年幼时就时常听到家人做类似假设:如果有钱了就如何如何。
这种思维习惯伴随了我们小半辈子,我们自小便在中国式家长的教育下失去自我,幻想着一旦逃出金钱的牢笼,便能获得解脱,一身轻松,实现自我。
于是为了钱而工作,成为了大多数人的动力,这种被迫的外驱力让意志一般的人压力山大,十分痛苦。
所以,我们常常痛恨工作,自小到大,我们几乎都没有选择的余地,到了工作依旧如此。
而在这样的互联网个性主义之下,我们在身边还会发现一批年轻人,他们与我们一样也身处平凡岗位,但却真心爱上班。
你会发现这里面很大一部分家境优越,也受到了比较正统的教育。他们初入职场便不卑不亢,底气十足,工作起来干劲十足,面对决策时善于取舍,往往比普通家庭的孩子做得更好。

原因依旧如此,他们上班的目的与普通打工人并不一样。他们上班只是为了上班,为了与社会产生连接,为了在群体中实现价值。
他们从小就很少听到“如果有钱了就如何如何”这种话,当一个人放下包袱,为了上班而上班,这个人的工作往往会做得不错。
他们的自信会经常给自己带来正反馈,即便犯下错误也只是生活的一点涟漪,很快消逝。他们自小就尝试过太多普通人望尘莫及的选择,接触过许多人自己赚钱才敢触及的新鲜事物。
所以他们的工作,也从不是一种被迫选择,大多是心甘情愿的追求。
而又有多少普通孩子,工作以后第一件事居然是补上自己坏掉多年的一颗烂牙。那么他人生的前二十多年又能有多少选择的机会呢?
所以,普通孩子的人生充满遗憾,而脱不开身的工作会让他们的遗憾持续下去。
除了个别纨绔子弟,越有钱越爱上班的确是这个世界的真相,也是某种东西固化的一个深层原因。
于是,你所面临的困局是,当你在工作与生活中进退两难时,你所面对的是一些手握资源、轻装上阵、沉浸式工作的优质选手。
而且,一旦一个普通打工人真的有钱了,在用一段时间弥补过往的遗憾,把过度节俭、过度补偿、自备、讨好型人格、内耗的“病”治好后,你可能会发现,真正能充实你生活的,还是去上班。

只不过你可以更自由地选择行业,薪酬不再那么重要,而此刻,上班不再成为负累,工作往往会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