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说关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导致后人往往以为关羽就是一个骄傲自大、傲慢无比的人,那么他真的很傲慢吗?
其实,“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这句话更像是曹魏方面的士大夫对关羽的评价,而非刘备集团内部(或普遍性)对关羽的评价。
初,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魏谋臣程昱等咸称羽、飞万人之敌也。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在这段记载中,更像是曹魏程昱等人先将关羽张飞并称万人敌,随后再分开评价二人的性格特点。
要知道,刘备集团在进入荆州以前,根本就没有啥世家大族为其效力(糜竺家是商贾),在这之前关羽想“骄于士大夫”也是没啥机会的……
而众所周知,关羽有过两段在曹营的经历,这或许是其“骄于士大夫”说法的来源。
第一次为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击败并杀死吕布后,刘备随后带着关张跟随曹操来到许昌,并在此生活了一年多的时间。
可以看出这段许昌岁月里曹操着重拉拢了刘备和张飞,“表刘备为左将军,出则同舆,坐则同席”,张飞搞到了个中郎将的官衔,甚至张飞娶夏侯渊的侄女也大概率发生在这段时期,这件事实际上很可能就是对张飞的一种联姻拉拢,而非《魏略》中离谱的“出行樵采,为张飞所得”…
与张飞的“活跃”相比,关羽在这段许昌岁月中啥记载都没有,显得异常“沉默”。这是否就说明关张二人,至少张飞是在许昌是积极社交的那一个,而关羽则根本不屑于和许昌的士大夫们进行社交。
二人的不同表现或许在当时就给了曹魏士大夫们极深的印象。
到了第二次即建安五年(200年),衣带诏事件后,曹操东征在下邳的刘备,刘备被打跑后,其妻小和关羽都被曹操抓获。
曹操这次对关羽进行了拉拢,将关羽“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关羽这次归曹后发生了啥应该都很熟悉了,关羽在斩颜良之后又跑回去好大哥刘备那里了。
这种行为更加深了曹魏士大夫对关羽的印象:这人真的太傲了!不仅不屑于跟我们社交,咱丞相对他那么好,他还是要回去找他那个“泥腿子兄弟”!
以上两段关羽在曹营的经历,可以认定“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这句话更像是曹魏士大夫对关羽的印象评分。
然后再看荆州时期,纵观关羽的荆州岁月,除了背刺他的糜芳和傅士仁外(这俩也不是士大夫),史书里明载与关羽不和的也就一个潘濬(亦与关羽不穆),但潘濬也并未因此早早的直接投降孙权。
潘濬投降孙权是发生孙权背刺关羽,占领荆州之后,当时的荆州将领官员已经全都归附孙权了,唯独只有潘濬称疾不见,孙权亲自拜访潘濬以情动人(非常肉麻),潘濬才最终答应效力。
关羽与潘濬不睦更多是职权的原因,潘濬典州事在一定程度上跟关羽督州事有权力上的重合。
而且别忘了,当年吕蒙制定袭取荆州计划的时候曾经这么说:“羽素勇猛,既难为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胆势益盛,未易图也。”
吕蒙说关羽在荆州是“已据荆州,恩信大行”!即恩义(恩情)和信义(信誉)大行其道!
当时投靠刘备的荆州士族,除了相当一部分跟随刘备入蜀外,也有一些留在了荆州。最具代表性的有:
孙权袭杀关羽后,荆州大族南郡襄阳习氏的习珍和南阳湖阳樊氏的樊伷(胄)共同起兵反抗孙权,二人最终兵败被杀。
习珍的弟弟习宏被俘,入吴后上演了真正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展现出了另一种形式的“忠贞”。
除此之外还有廖化,出身沔南豪门世族南郡中庐廖氏的廖化在关羽死后不惜通过诈死的方式也要跑,最终是抛家舍业的带着老母昼夜西行投奔刘备。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关羽在荆州的统治并没有不得人心,其对荆州的士族似乎也并没有“骄”,他并没有完全失去荆州的士族人心,有些士族对刘备集团依然忠心耿耿。
综上,“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这一看似是对其性格的盖棺定论,实则带有鲜明的视角烙印,它更像是曹魏士大夫阶层基于关羽在许都的疏离姿态、斩颜良后毅然归刘等事件后所投射出的主观印象。
观其荆州时期,虽有潘濬不睦的个案,但关羽“恩信大行”的治理成效,以及习珍、樊胄、廖化等本土士族豪强的誓死追随或艰辛归蜀,都清晰地表明:在刘备集团内部及其实际统治的荆州,关羽并未表现出普遍性的、足以动摇根基的“骄于士大夫”行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