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芒格被誉为"行走的书架"。
作为巴菲特的智囊,他凭借智慧将伯克希尔公司从濒临破产做到市值千亿。令人唏嘘的是,他年轻时曾经历离婚、丧子、破产三重打击...
最困顿的1955年,他蜗居在破旧公寓里做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每天下班后坚持阅读4小时。房东嘲笑他:穷得吃不起牛排,装什么知识分子?
芒格却平静回应:我在为未来定价。
十年后,他阅读的知识成为了他点石成金的利器。
这个世界上真正昂贵的,从来不是奢侈品,而是那个逐渐增值的自己。
01 脑要丰,认知迭代,思维升级
马斯克在采访中被问及成功秘诀,给出的答案出人意料:我每天坚持读两本书,就像软件持续更新系统。
这位颠覆了汽车、航天、能源行业的奇才,童年时曾因沉默寡言被误诊为自闭症。
大脑才是最该定期充值的资产,认知差才是最大的财富差。
2018年,某企业高管王宁遭遇职场危机。42岁的他在互联网大厂裁员潮中首当其冲,求职半年屡屡碰壁。转折点发生在他开始系统学习认知心理学后,不仅将所学应用于自我调节,更开发出"职场抗压能力培训"课程。现他转型为资深培训师,课时费是原来月薪的三倍。
很认同《认知觉醒》的讲的: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的差异,而认知觉醒是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反观某些职场"老油条",守着经验故步自封。曾被热捧的某国企工程师,拒绝创新技术,在智能化浪花中黯然离场。
你的头脑不是需要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炬。定期更新认知,才是王道。
瑞·达利欧在《原则》中讲:他创建的"痛苦+反思=进步"公式,才是桥水基金成功的核心秘诀。这位掌管千亿资产的操盘手,每天坚持冥想已超过45年。
情绪稳定是现在最稀缺的资本,内心强大才是真正的降维打击。
俞敏洪在新东方最鼎盛时遭遇黑天鹅事件,60岁一夜归零。我在一个视频里看到,说他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无论多忙,每天必定留出半小时静坐。
或许正是这份修来的定力,让他在遭遇灭顶之灾时能说出:大不了尝试所有赛道,总有一个能跑通。
心理学研究显示:人80%的精力消耗在情绪内耗上。那些能做好情绪管理的人,相当于每天比他人多出4小时有效时间。
想起两个同时创业的朋友:A能力出众却情绪暴躁,团队分崩离析;B资质平平却善于凝聚人心,公司越做越大。
修一颗如如不动的心,为人生安装稳压器。
《心流》作者米哈里讲:真正的高手都能在专注中忘记时间、忘记自我。这种状态带来的生产力提升,是普通状态的5倍以上。
心量决定能量,格局决定结局。修炼内心的平静,就是在积累看不见的复利。
日本寿司之神小野二郎,90岁高龄仍坚持每天做寿司。他的店只有10个座位,需提前一个月预约,人均消费千元。他说:"一旦决定好职业,必须全身心投入工作,穷尽一生磨炼技能。"
专业主义的时代已经到来,深耕才是最好的投资。
00后女孩张婉婷,大学期间“痴迷”剪短视频,同学嘲笑她"不务正业"。她将每个视频都当作作品打磨,一帧帧调整效果。毕业时,当别人拿着简历四处碰壁,她已收到多家公司橄榄枝,最高开出年薪50万。
对比那些年年换赛道的"跳跳糖",每份都浅尝辄止,仍在基层徘徊。
"一万小时定律"在现在的时代依然有效。
不同的是,过去需要一万小时成为专家,现在需要的是"一万小时创造性积累"。
你的深耕深度,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胜过把一万件事做得平庸。
最后
我在一家店的墙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最宝贵的资产,永远是那个持续增值的自己。
就像芒格所说:"想得到一样东西,最可靠的方法是让自己配得上它。"我们总是忙于给房子、他人估值,却忘了最该投资的是自己丰盈的大脑、平静的内心、精湛的业力。
真正的富有,不是拥有多少资产,而是失去一切后依然值钱的能力。
熬夜读的书、修心忍下的气、深耕耗时的活,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不是用价格,而是用选择权。
当你开始为自己投资,你会发现:贵的不再是奢侈品,而是再也买不回来的时间;增值的不再是账户,而是任何时候都能重新开始的底气。
从今天起,做个"贵"人:让大脑丰盈如海,让内心平静如山,让业力精湛如器。这世上最好的投资,从来都是不负时光的自己
喜欢的话就点个关注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