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韩联社 5 月 28 日报道,韩国外交部公开驳斥美国财长耶伦关于 “韩美应强化供应链合作” 的表态,称 “不会单方面妥协”。这一强硬回应,揭开了特朗普政府推行强硬贸易政策后,美日韩盟友关系裂变的冰山一角。
白宫(资料图)
先看美韩关系的微妙变化。特朗普在竞选集会上扬言,要对韩国进口汽车加征 35% 关税,理由是 “韩国占了美国贸易便宜”。数据显示,2024 年韩美贸易额约 1700 亿美元,韩国顺差约 280 亿美元。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随即召见美国驻韩大使,明确表示 “若美方加税,韩方将启动 WTO 争端解决机制”。更值得关注的是,韩国总统尹锡悦在青瓦台会议上指示,要 “重新评估韩美自贸协定修订案”,尤其在半导体出口管制条款上,韩国不愿再受美国牵制。
韩国的 “转向” 并非突然。今年 4 月,韩国三星电子宣布在西安扩建存储芯片工厂,投资额达 80 亿美元,这是该企业近三年来最大海外投资。韩国贸易协会数据显示,2025 年 1 - 4 月,韩中贸易额达 780 亿美元,同比增长 12%,中国占韩国出口总额的 26.3%,而美国占比降至 18.7%。韩国现代经济研究院报告指出,“若失去中国市场,韩国半导体产业将面临 30% 的产能过剩”。这种经济现实下,韩国外交部官员私下透露,“我们不能为了美国市场,丢了中国这个‘饭碗’”。
再看日本的强硬态度。日本经济产业省 5 月 25 日宣布,对美产威士忌、猪肉等 12 类商品加征 15% 关税,作为对美国此前钢铁关税的反制。这是日本自 1995 年以来首次对美启动关税报复。日本财务省数据显示,2024 年日美贸易逆差约 670 亿美元,其中汽车及零部件占比达 62%。日本汽车工业协会会长丰田章男公开喊话,“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是在破坏全球汽车产业链”。
芯片(资料图)
日本的 “硬刚” 有深层考量。一方面,日本在半导体材料领域对美依赖度高,美国若加征关税,日本企业成本将增加约 40 亿美元;另一方面,日本正与中国推进 RCEP 框架下的半导体合作项目,总投资达 120 亿美元。日本外务省官员在记者会上暗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单边保护主义行不通”。
特朗普的 “美国优先” 政策,正在瓦解传统盟友体系。欧盟方面,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表示,“若美国对欧盟汽车加税,欧盟将联合亚洲盟友反制”。数据显示,2024 年欧盟对美贸易顺差约 1600 亿美元,其中汽车及零部件占比超 40%。美国前驻日大使哈格蒂在《外交》杂志撰文警告,“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正在把盟友推向中国怀抱”。
这种格局变化下,韩国的 “战略摇摆” 尤为明显。5 月 20 日,韩国与中国签署新的货币互换协议,规模达 4000 亿元人民币,较 2020 年协议扩大 50%。韩国央行行长李柱烈表示,这一举措 “有助于稳定韩元汇率,增强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与此同时,韩国在 “芯片四方联盟” 会议上表态谨慎,不愿承诺 “全面断供中国”。有韩国议员直言,“我们不能做美国的‘棋子’,而要做自己的‘棋手’”。
日本虽未公开 “倒向” 中国,但行动耐人寻味。日本经济产业省计划 2025 年向中国半导体企业出口 23 种先进设备,尽管美国以 “国家安全” 为由施压,日本仍坚持 “按商业规则行事”。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的经济顾问滨田宏一指出,“日本若跟随美国制裁中国,将失去每年约 120 亿美元的市场”。
特朗普政府的报复性贸易政策,本质是 “经济霸权” 的延续。但现实是,韩国 2024 年对美出口依存度较 2016 年下降 9.2 个百分点,日本下降 7.8 个百分点,而中韩、中日贸易额却在持续攀升。这种 “去美国化” 趋势,让美国商务部前副部长沃林感叹,“特朗普以为挥舞关税大棒能让盟友屈服,却没想到把他们推向了对立面”。
眼下,美日韩三方贸易谈判陷入僵局。美国要求韩国在半导体出口、日本在汽车关税上做出更多让步,而韩日则要求美国取消钢铝关税,并给予更多市场准入。有消息人士透露,三国计划 6 月在夏威夷举行副部长级磋商,但分析人士认为,“在特朗普的强硬立场下,谈判很难取得实质性突破”。
汽车(资料图)
国际关系专家指出,这场贸易博弈背后,是全球经济格局的重塑。韩国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到 2030 年,中国可能取代美国成为韩国最大投资目的地。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预测,中日贸易额有望在 2028 年突破 4000 亿美元。在这种趋势下,美日韩传统盟友关系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考验,而特朗普的 “报复”,或许只是这场变革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