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怎么就突然起来了?本来都要亡国灭种了,就因为来了个商鞅,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得益于张鞅变法中的一招顶级阳谋,有了它,秦国才能横扫六国,统一华夏。
历史课本告诉我们,秦国之所以能从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与商鞅变法脱不开关系。但历史课本没有告诉我们的是,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在战国七雄中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说起来,秦国当时的地位很是尴尬。战国七雄中,齐国、楚国、燕国早在西周就立了国,至于韩赵魏三国,它们统称“三晋”,算是继承了晋国的衣钵,说源远流长也不为过。
跟它们相比,秦国只能算是战国七雄中的毛头小子。它的先祖因为养马有功被封在秦地,连个诸侯的名号都没有。直到西周灭亡,秦人才因为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正式被封为诸侯。
也就是说,秦国正式立国只能从东周算起。
这还不是最尴尬的。
跟关东六国比,秦国的地理位置也不咋地。别的国家地盘有大有小,但好歹还挤进了中原文化圈,就连楚国这样想来被人称作“蛮夷”的国家也有问鼎中原的梦想。
可秦国呢?封地在遥远的西边,崤山把秦国跟中原隔成两个世界。东边是周礼熏陶下的关东六国,西边就是跟少数民族剪不断理还乱的秦国。
立国晚,再加上跟少数民族杂处,这使得秦国一直不被待见。孔子那时候不是周游列国吗?大国小国他跑了个遍,但他到死都没踏进秦国一步,不为别的,就因为这里没什么文化传统,连孔子也觉得没必要去。到了战国,荀子倒是去了一趟,不过他反手就写下一句评论,说秦国没有像样的文化人。
好在秦人虽然不爱百家学说,武德倒是充沛。毕竟长期跟少数民族打交道,没点本事还真的生存不下去。秦穆公时期,秦国硬生生靠着拳头挤进了春秋五霸的角斗场,这也是秦国在春秋时期为数不多的高光时刻。
秦穆公这位旷世君主死后,秦国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并且是一路下坡,都不带刹车的,国力下滑了两百多年后。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打得火热,大国想吞小国,小国想要自保,各个诸侯国都卯足了劲儿地救亡图存,有的变法图强, 有的改革求生。可秦国这时候在干什么呢?他们还在忙着窝里斗。在秦献公即位前的40年时间里,秦国经历了可怕的四代乱政,秦怀公自杀、秦灵公流亡、秦出公被杀,国家乱成了一锅粥。
秦国内部烂了,外部强敌不请自来。河西之地重要吧,它是秦国东出的桥头堡,也是自保的战略咽喉,魏国仅派出5万大军就击败50万秦军,把河西之地收入囊中。
这事儿发生在公元前389年,河西之地丢失,秦国陷入至暗时刻,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
都说否极泰来,公元前385年,丢失河西之地后的第四年,秦国的国运终于迎来了转机。这一年,常年流亡在外的公子连回国继位,也是打他这儿开始,秦国才慢慢缓过神来。
秦献公借鉴魏国、楚国变法图强的先例,一步步改造秦国,这才慢慢地把秦国拉出了泥潭。
整整二十多年,秦献公励精图治,让笼罩在秦国上空的阴霾一扫而空。
但是,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事,秦献公的改革只能说给秦国续了命,还没有让秦国脱胎换骨。他的儿子秦孝公即位时,秦国还是个二流诸侯,就连秦孝公自己也承认,诸侯国都看不起秦国,丢人丢到家了。
秦孝公心怀大略,他想让秦国重回春秋五霸的荣光,他也深知仅凭一己之力难以实现,于是,即位后,秦孝公发布了那道著名的《求贤令》,他向天下公开招揽贤士,承诺只要能助他成就大业,高官厚禄在所不惜,裂土分疆也无不可。
公元前361年,远在魏国的公孙鞅听说了秦孝公的《求贤令》,没有过多犹豫,公孙鞅马不停蹄地赶往了秦国……
1.没落贵族如何上位
去到秦国之前,商鞅也没活出个人样。当然,这是相对而言的。
如果商鞅只是个底层出身的普通人,那他日子还算凑合,毕竟,他做到了魏国国相公叔痤的中庶子,也就是随从。虽然权力不大,但好歹能接近魏国的权力中心,不算人微言轻。
但商鞅不是普通人。他本名卫鞅,又叫公孙鞅。春秋战国时期,名字里带“公孙”或者“公子”的非富即贵。比如公子小白,公子连,他们都是国君的儿子,公子小白就是齐恒公,公子连就是秦献公。叫公孙的地位比不上公子,但也是正儿八经的国君后代,公孙鞅就是卫国国君的后代。
用后世的话来说,公孙鞅是正儿八经的宗室子弟。他的母国是卫国,注意,这里的卫国不是战国七雄中的魏国。这个卫国算是周朝的老牌诸侯,跟周王室同宗同姓。只不过到商鞅出生时,卫国没落了,地盘可能跟今天的北京城差不多大,而且身处大国夹缝当中。
这就导致卫国处境艰难,东西南北四面都有强敌。西周时期周天子还能罩着它,到了东周,周天子自身难保,卫国这样的小国就成了砧板上的鱼肉,动不动就有灭顶之灾。
商鞅出生之后,卫国就遭遇赵国的多次进攻,无奈之下,卫国只好伏低做小,给自己到处找靠山,事实上也沦为了大国的附庸国。
这种情况下,卫国国君都得自甘人下、忍气吞声,更何况商鞅这样的旁支子弟。所以,商鞅只能算个没落贵族。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刘备。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孝景帝阁下玄孙,也是个妥妥的没落贵族。
但商鞅与刘备还是大不相同。刘备跟中山靖王差了两三百年,到他这辈早就卖草鞋去了。可商鞅是卫国国君的孙子,血缘还没淡薄到那个程度,更不至于沦落到去卖草鞋。
与刘备更不相同的是,商鞅早早就立下了功成名就的大愿。二十出头,商鞅就离开母国,前往三晋之中的魏国,也就是战国七雄中首先变法的那个魏国。
为什么要去魏国?
原因可能有两点。
首先,魏国是商鞅母国事实上的宗主国,母国几次遭难都是魏国发兵救援,所以,商鞅心理上天然亲近魏国。
其次,也可能是更重要的一个原因,魏国当时经过李悝变法,面貌焕然一新,已经成为战国的头部诸侯,他们远交近攻,如日中天。站在当时的角度看,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不是秦国,而是魏国。
李悝变法用的是法家权术,也就是刑名之术。而商鞅呢?据司马迁《史记》所说,商鞅从小就喜欢刑名之学,用今天的话来说,商鞅打小就是法家的粉丝,也是李悝的粉丝。
所以,商鞅毫不意外地选择了魏国。
可惜的是,商鞅此去并不是龙入大海。在魏国待了几年,他只能委身魏国国相公叔痤门下,做他的中庶子。中庶子可不是什么高级参谋,根据秦汉史书可以推断,中庶子的俸禄比一个县令还少。
所以,商鞅在魏国并未出头,他的宏图大业也根本没影。如果不是一场突然的变故,商鞅可能会熬死在中庶子的这个位子上,永远平庸下去。
2.变局:战国变法浪潮来袭
公元前369年,周烈王姬喜崩逝,他的弟弟姬扁即位,这便是周显王。
按照周礼,先王驾崩,各诸侯国都要来吊丧。齐国当时也派了人,可不知道是出发太晚了还是路上耽搁,齐国的吊丧代表竟然迟到了。
周显王很不高兴,他派人告知齐威王,天子驾崩这么大的事也敢迟到,依照礼法杀了你也不过分。
这要是搁后世朝代,诸侯王那不得战战兢兢,赶紧上表谢罪,替自己辩解一番。可这是在东周时代,作为花瓶天子的周王根本没什么实力,齐威王自然不怕,非但不怕,他还对周天子破口大骂。由于周显王的母亲是个婢女出身,齐威王就往这道伤口上撒盐,骂的也是言简意赅,呸,你妈就是个奴婢。
堂堂周天子竟然被下属辱骂,而且他还不敢发作,只能忍气吞声。
这种倒反天罡的事儿在东周实在太常见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以“三家分晋”为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即公元前403年,就在这一年,周王室正式承认韩、赵、魏的诸侯身份。
打这儿开始,所有人都明白,周天子只是一个摆设,只要你有实力,封王封侯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实力足够强,哪怕是取天子而代之也没什么不可以。
战国时代的来临标志着周朝统治秩序的彻底崩塌,各诸侯国之间的吞并和厮杀迅速白热化。为了能笑到最后,各国纷纷变法以求壮大,由此,变法浪潮迅速袭来。
这其中,魏国和楚国率先通过变法吃到红利。
最先变法的是魏国。
魏文侯以李悝为相国,主导变法。李悝在经济、政治、军事领域大刀阔斧,短短二三十年间便让魏国翻天覆地。
经济上,李悝大力发展农业,实行各种利农措施;政治上,李悝废除世卿世禄制,也就是打破传统的贵族权力继承制度,论功行赏;军事上,依托经济改革带来的家底,李悝不计成本地打造新式军队,这也是后来魏武卒的前身。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魏国国富民强。数十年间,魏国武力如日中天。他们打败齐国,攻伐楚国,消灭中山国,关东五国闻魏色变。西边的秦国刚有点复兴的苗头,魏武卒就攻占河西之地,秦国自此被锁死在关中,不得动弹。得益于李悝变法的长尾效应,魏国国力在第三任君主魏惠王时期达到顶峰,这也是魏惠王擅自称王的底气。
魏国之后,楚国也在吴起的主导下开始变法。仅仅五年,萎靡不振的楚国焕然一新。在北方,楚国伐魏救赵,收复了被三晋占领的失地,将势力延伸至到黄河流域;在南方,楚国平定百越的祸乱,将统治触角延伸到湖南广西一带。史书记载,吴起变法后的楚国“兵震天下,威服诸侯”。
商业社会有句名言,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战国初期的变法风口就有这样的魔力,正因如此,魏国、楚国之后,秦国、赵国、韩国、齐国也都纷纷开始变法。这一大变局下,变法能人纷纷站上历史舞台。李悝、吴起等人珠玉在前,申不害在韩国变法,邹忌在齐国改革,当然,还有在秦变法的商鞅。
3.怎样才能打造出一支虎狼之师?
公元前361年,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来到秦国。
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商鞅打通了秦国的天地线。三次面见秦孝公,商鞅先说帝道,再说王道,最后谈霸道,总算折服了这位年轻的君主。半生郁郁不得志的商鞅终于飞黄腾达。
秦孝公想做第二个秦穆公,成为战国时期的霸主,在以拳头论尊卑的战国时代,只有战争这一条路可走。
不管商鞅变法在经济、政治方面有多努力,他的目的还是富国强兵,让秦国军队所向披靡。后世常说秦国拥有一支“虎狼之师”,但商鞅入秦的时候,这话还算不得真。
单看账面实力,秦国的确不差。据历史学者范文澜推测,战国时期楚国拥兵最多,约100万,秦国约有60万军队,在战国七雄中排二三名。
但是,军队数量只是衡量武力的一个标准,可以看成是硬件。而真正能打仗的部队不光要有硬件,也要有软实力。比如说魏国,国土不算最大,人口兵力也不算最多,却能长期称霸战国,靠的就是软实力。
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军事硬件不错,兵力不俗,又因为地处关中,战略优势也很明显。但秦军在战国七雄中的表现并不出色,并且长期被魏国压制难以翻身。
对此,历史作家叶自强认为,秦军虽然人数众多,但战斗力不强,缺乏名将和先进的军事组织与制度建设,缺乏先进的战略战术引领。
秦国军队的这些毛病都是后人开上帝视角看到的,从商鞅当时的角度看,要提升军队战斗力,无外乎两个关键,一是兵源要足够多,也就是尽可能扩充军队规模,人多力量大嘛;二是提升军队士气,让他们敢打、想打、能打。
这也不是商鞅的原创。前面我们讲过,魏国在李悝变法后打造出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魏武卒,魏武卒的强悍是怎么来的?也还是这两点,人数足够多,士气足够旺。
先说人数吧。据史书记载,魏武卒巅峰时期数量多达五万人,这五万不是魏国的全部兵力,却是精锐中的精锐。他们的上身、大腿、小腿全部披甲,是真正意义上的重装步兵。
五万带甲士兵什么概念?都听过“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故事,春秋时期的越国仅靠三千带甲士兵就能灭亡吴国,而魏国足足装备来五万多人。
光人多也不行,士气也决定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了鼓励士卒奋勇杀敌,魏国给魏武卒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奖励。魏武卒都是职业军人,经过层层选拔入伍之后可以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福利。比如杀敌立功后,国家会奖励给他们田宅、房产,而且还能免除全家都赋税,真正做到了一人当兵,全家享福。
因此,魏武卒普遍渴望上阵杀敌,据史书记载,一旦有强敌来犯,魏武卒不需要上级命令,会自动自发地戴盔披甲,跃跃欲试,以求建功立业。
在魏武卒面前,秦国屡吃败仗,商鞅对此不可能无动于衷。他也要借鉴魏国的经验,为秦国打造出一支战无不胜的虎狼之师。
由此,著名的“军功爵制”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