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历大扩招的背景下,“大学生” 早已不是稀缺标签,企业招聘若仍困在 “唯学历论” 的误区里,很可能错失真正能创造价值的人才。对于企业而言,招聘的核心是找到 “能干事、靠得住” 的人,而非用高学历装点门面。以下几点,值得每一位企业招聘者深思:
一、扩招时代,学历的 “筛选价值” 正在弱化过去 “物以稀为贵” 的学历红利已逐渐消退 —— 随着扩招持续推进,未来拥有大学文凭的人会越来越多,学历作为 “能力证明” 的说服力正在减弱。更现实的是,部分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曾直言,一些新入职教师 “只会写论文,缺乏实际能力与独立观点”,入职只为混日子,这样的教育环境下,部分学生即便手握高学历,也可能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企业若仍把学历当作唯一筛选标准,不仅可能招到 “空有文凭却不会干活” 的人,更会错过那些学历普通但能力突出的潜力股。
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人品比能力更具 “基础性” 作用。一个缺乏诚信的员工,可能泄露商业机密、破坏团队信任;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可能因疏忽导致项目失误、造成资源损失。这些隐性危害,远比 “能力不足” 更伤企业根基。
尤其在扩招背景下,当学历不再稀缺,“谁更可靠” 就成了关键区别。企业招聘时,不妨通过背景调查、情景测试等方式,重点观察应聘者是否具备正直、担当、诚信等品质 —— 这些是无法通过学历获得的 “底层代码”,却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前提。
企业招人是为了创造价值,而价值的核心在于 “能力”—— 包括实操技能、沟通协作、抗压能力等,这些都不是学历能直接替代的。部分学生在 “唯学历论” 影响下,只盯着考试分数,却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甚至认为 “人品无需考核,反正考试不考”,这样的人即便进入企业,也很难快速适应岗位需求。
招聘时,不妨多一些 “实操导向” 的考核:通过模拟工作场景、案例分析等方式,判断应聘者能否把知识转化为行动;通过团队协作测试,观察其是否具备职场必备的合作意识。毕竟,能帮企业赚钱、解决问题的,永远是 “有真本事” 的人。
面对扩招时代的就业市场,企业需要重构招聘优先级:
首先看人品:是否有诚信、有责任感,能否守住职业底线;
其次看能力:是否具备岗位所需的实操技能和学习能力;
最后参考学历:将其作为了解应聘者学习经历的窗口,而非决定录用的唯一标准。别让“学历筛选”错过真正想做事的人。
这样的招聘逻辑,既能帮企业避开 “高学历低能” 的坑,也能引导年轻人跳出 “唯学历” 的内卷,更注重自身品质与能力的打磨。
说到底,人品是底线,能力是核心,企业的竞争力终究要靠人来支撑。在学历不再稀缺的时代,谁能更早看清 “人品与能力” 的核心价值,谁就能在人才竞争中占据主动,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