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沈天香
编辑 | 李国政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大会期间,见证了多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为全球汽车安全领域的合作与发展注入新动力。”10月16日上午,在2025世界NCAP大会上,中汽中心汽车测评管理中心(简称中汽测评)主任李向荣作总结发言时表示。
NCAP(新车评价规程)是全球公认的汽车安全评价体系,目前已发展为覆盖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等地区的全球性汽车安全规范。而世界NCAP大会则是世界新车安全评价领域最高级别会议,被称为“全球汽车安全顶级盛会”,每年举办一次,引领世界汽车安全技术发展潮流。
2025世界NCAP大会由中汽中心与全球新车评价规程(Global NCAP)联合主办。这是继2014年之后、时隔11年再次在中国举办。
这个里程碑式活动落地中国,彰显中国在塑造全球汽车安全未来格局中日益提升影响力——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和汽车科技创新高地,中国为全球汽车安全领域的对话交流、知识共享和技术进步提供了重要平台。
这次大会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李向荣总结为三方面。
一是,全球NCAP组织一起发布《 NCAP上海宣言》,标志着各国在安全评价领域迈向合作新阶段;东盟NCAP授权颁发,则体现了区域合作的新进展。这些成果充分彰显了全球汽车安全共同建设的积极进展。
二是,在技术交流层面,大会设立多个专题讨论环节。
国际组织的专家就车辆安全技术与标准体系协同发展,分享了深刻见解;全球各NCAP负责人围绕新车评价规程在可持续汽车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交流;行业代表也分享了安全技术创新的最新进展。
这些讨论,为全球汽车安全事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是,本次大会特别安排中国新车评价规程专场,系统展示中国在汽车安全领域的最新实践成果。
通过主题演讲与小组讨论,与会代表深入了解中国新车评价规程的发展历程与技术特色,并围绕“立足中国、服务全球”的汽车安全技术协同创新,展开探讨。这不仅是中国在全球汽车安全领域发出声音、贡献智慧的重要体现,更是中国汽车行业对外开放合作的生动实践。
大会期间,李向荣接受了帮宁工作室等媒体采访。“19年来,作为中国汽车安全测评的核心力量,中汽测评C-NCAP(中国新车评价规程)始终以‘中国根基、全球视野’输出前瞻性方案,为全球道路安全治理贡献东方智慧。”他说。
一方面,以“中国方案”推动汽车产业升级与法规完善。
中汽测评始终将测评体系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消费者需求深度绑定,通过动态升级规程引领企业技术进步,比如推动 ESC、ISOFIX 儿童座椅接口、安全带提醒等关键配置从“选配”变为“标配”,让千万消费者直接受益。
同时,主动衔接国家标准法规建设,通过测评先行先试,累计推动十余项汽车强制安全标准的制定与修订。
另一方面,以“中国场景”创新测评技术。
中汽测评依托中国交通事故深入研究(CIDAS)数据库,把中国特有的交通环境、事故形态转化为精准的测评场景。
比如针对中国城市道路行人、电动自行车出行密集的特点,C-NCAP专门将行人头部仿真测试区域,从2100毫米扩大到2300毫米,还加入更贴合真实碰撞的腿部 APLI 先进腿型碰撞器。这些获得澳大利亚NCAP、拉丁NCAP等国际同行的关注与借鉴,让“中国场景”的安全方案具备了全球参考价值。
李向荣认为,面对全球汽车产业变革新形势,本次世界NCAP大会进一步凝聚共识——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技术快速发展,各国监管机构、NCAP 组织及行业企业需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汽车安全标准的协调与完善,促进安全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今年世界NCAP大会是加强国际合作的独特契机,必将推动全球汽车行业在实现‘让全球车辆更安全’的使命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李向荣在接受采访时说。
他认为,全球NCAP要实现高效互融互通,需要通过技术、机制与生态的多维协同,构建统一价值网络。
首先,技术指标协同趋同。
通过成立联合工作组推进核心测试参数统一,如针对 MPDB 碰撞壁障的质量、刚度等指标,C-NCAP与欧洲NCAP开展联合研究,以减少车企跨区域开发的重复投入。
其次,评价结果互认衔接。
建立“一算双认”等合作机制,如中欧碳足迹测评互认协议的签署,实现不同区域评价数据与结果的复用,解决车企出海合规成本高的难题。
最后,全球共识与行动协同。
以世界NCAP大会等平台发布联合宣言,凝聚各国安全治理共识,同时搭建技术交流网络,开展高频次技术交流,推动新兴市场NCAP体系与成熟标准衔接,形成全球统一的安全升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