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吕梁山下,黄河之畔,有一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 —— 兴县。这里不仅承载着深厚的革命历史,更孕育出了蓬勃发展的杂粮产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
兴县,作为山西国土面积最大的县,拥有着独特的自然禀赋。地处黄河流域中游腹地,平均海拔 1002 米,境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这里光照充足、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为谷子、荞麦、玉米、高粱、绿豆等各种优质杂粮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兴县是典型的黄土高原风貌,降水量较低,丘陵地、山坡地居多,适合发展小杂粮。”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贾冠清如此评价道。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自然条件,使得兴县能够生产出绿色、环保、无污染的高品质小杂粮。
兴县的杂粮种植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世世代代的兴县人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在山坡上开垦出农田,培育出了独具特色的小米、高粱、食用豆等杂粮品种。而在革命战争年代,兴县的杂粮更是书写了一段壮丽的红色篇章。晋绥根据地在兴县发展壮大,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仅有 9 万人口的兴县,全力支持了近 4 万晋绥党政军革命队伍。老百姓用小米、黑豆等杂粮,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晋绥人,为中国的抗战和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首《梦回蔡家崖》深情地唱出了这段历史:“雨里您走过多少坑坑洼洼,老百姓才有了今天幸福的好年华,红土地上晋绥小杂粮种的那个满山崖,乡亲们盼望您再回咱蔡家崖……” 历史的荣耀,赋予了兴县杂粮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也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如今,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兴县的杂粮产业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近年来,兴县紧紧围绕打造 “山西小杂粮第一县”“中国小米之乡” 的目标,精准定位 “红色晋绥 ‘铝’‘粮’兴县” 名片,坚定不移地实施 “特”“优” 发展战略,不断推动杂粮种植规模的发展壮大。同时,兴县积极培育了 “山花烂漫”“吕粮英雄” 等 7 家省级杂粮加工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仅提升了兴县杂粮的品牌知名度,还切实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2022 年,兴县被命名为 “山西杂粮之乡”“杂粮美食之乡”,并被中国农科院确定为中国杂粮研究基地、中科院杂粮种业基地。
在兴县,每一粒杂粮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蕴含着大自然的馈赠,更寄托着兴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革命年代的 “小米加步枪”,到如今的 “科技兴杂粮”,兴县的杂粮产业正沿着一条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道路阔步前行,书写着新时代的粮食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