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的孩子说不出自己喜欢什么。”——钱永刚教授的一句话,像探照灯照进了应试教育的死胡同。无休止的刷题把“求知”压扁成“求分”,学生成了答题API,家长成了焦虑服务器
。
要拆掉这台内卷机器,得先拔掉它的电源——唯分数论。浙江、上海等地已将“日常表现+项目作品”计入中考;北京试点“学科闯关”,允许学生用实验报告替代笔试。当升学不再只看最后一次敲击键盘,刷题才有松动的空间。
其次,把“留白”写进课表:每天一节“自主时段”,学生可读书、做实验、写小程序,老师只当“资源调度员”。深圳一所公立校试行一年后,学生人均课外阅读字数从3万涨到18万,科技创新大赛获奖数翻了三倍——兴趣一旦有了时间,就会自我繁殖。
第三,用技术把“分层教学”做实。AI诊断系统10分钟就能给出每个学生的知识热力图,老师据此布置三级任务:基础、拓展、探究。山西一所县中借此把课后作业总量砍掉40%,高考一本率却提高15个百分点——精准比题海更有效。
家长的“安全垫”也要重新编织。成都在部分初中推出“金融+劳动”综合实践,学生用校园币理财、经营咖啡角,毕业时账户盈余可兑换职校推荐名额。当升学路径从“一条独木桥”变成“多轨并行”,焦虑自然分流。
钱永刚说得对:没有好奇心,哪来创新力?
给试卷减页,给兴趣加时,给评价多元——让刷题不再是唯一通行证,内卷才会松手,孩子们才有空抬头看看星空,然后问一句:“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