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下午,四川艺术基金2025年度青年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文旅融合沉浸式舞台剧、实景剧基层编导人才培养》举办了首场主题研讨会,即《当戏剧邂逅山河:文旅融合剧的创新表达与价值思考》。此次活动于成都影视硅谷会议中心第四会议室举行,由四川传媒学院智能影像艺术学院副院长王雪梅主持,项目全体学员及指导教师共同参与。
研讨会开场之际,四川传媒学院校长助理、科研与发展规划处处长陈锦宣教授进行主题分享。陈教授以《当戏剧邂逅山河:文旅融合剧的创新表达与价值思考》为主题,从空间创新、叙事创新、技术创新三个维度,对文旅融合剧的创新表达形式展开探讨,并剖析了其在文化、经济、社会三个层面的多元价值。
在空间创新领域,文旅融合剧借助自然空间戏剧化、人文空间场景化、虚拟空间现实化的方式,达成山河与戏剧的深度对话。在叙事创新方面,文旅融合剧开展多元探索,诸如史诗性叙事、轻量化叙事、双向时空交织等,达成从“文化陈列”到“情感共鸣”的转变。而在技术创新方面,数字技术的应用重塑了文旅融合剧的创作逻辑与体验模式,形成“技术服务内容、科技强化沉浸”的创新路径。
此外,在文化价值方面,文旅融合剧实现地域文化的动态传承,通过戏剧叙事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生命力,强化文化认同感,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在经济价值方面,文旅融合推动文旅产业效能升级,延伸消费链条,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区域发展。在社会价值方面,文旅融合剧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边界与维度,通过艺术下沉与参与共创,凝聚社会情感,推动地方认同感与社区活力的提升。
最后,陈教授总结了文旅融合剧的发展挑战与未来走向,指出面对同质化、商业模式单一、技术异化等挑战,文旅融合剧需借助空间、叙事、技术三重创新,实现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的艺术融合。
在随后的学员主题分享与研讨环节中,来自不同院校、文旅企业及媒体公司的青年创作者,分别结合自身实践展开了交流。
来自四川工商学院的由迪结合工作经历,探讨了文旅融合剧的发展及其对舞蹈编导的启示。由迪指出,在当前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文旅融合剧发展态势良好,其中舞蹈艺术在文旅融合进程中展现出独特价值与发展潜力。无论是文旅融合剧本身,还是其中的舞蹈艺术,其立足的根本在于挖掘独特的文化IP。每个文旅胜地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与文化故事,这些是舞蹈创作的灵感之源。此外,她结合《长恨歌》《又见敦煌》等优秀案例,指出这些剧目通过精湛的舞蹈表演与先进的特效,生动地呈现了历史故事与文化魅力。由此可见,舞蹈编导可通过打造沉浸式舞蹈场景,让观众参与其中,并借助舞台布景、灯光、音效等环绕式包装,全方位服务于舞蹈与文旅的融合。在文旅融合过程中,科技与杂技、舞蹈、表演的融合是文旅融合剧成功的重要因素。从教育角度而言,舞蹈与文旅的结合能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技能与综合素养,还能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提供新的方向与机会。
成都君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陈清清结合自身创业实践,分享了关于文旅融合剧的创新表达与价值思考。首先,创新表达的核心在于深度解码并进行当代转译巴蜀文脉。文旅融合剧并非简单的戏剧与山水的叠加,而是一个深度的文化赋值过程。例如《只有峨眉山》打破了传统舞台的局限,让观众成为戏剧的参与者,通过真实人群实现本土文化的活态传承,达成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其次,价值思考的升华在于构建可持续的“文化—产业”良性循环。如《今时今日是安仁》将古镇与公馆融合为无边界剧场,成功带动了区域产业的发展,实现了从“门票经济”到“产业经济”的跨越。最后,未来的发展依赖于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模式从“演出”升级为“生态”。如“5G云观灯”项目借助5G直播技术构建了情感和关注的场景,实现了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的文旅生态。文旅融合剧应是以文化IP为核心,融合数字科技、线上流量、线下体验与衍生消费的完整生态系统。
西南协拍影业(成都)有限公司的刘铭昊结合自身观察与感悟,分享了文旅情景剧正逐渐改变人们的旅行方式。通过将戏剧与当地文化深度融合,文旅情景剧为观众提供了独特的沉浸式体验。这种新型旅游模式不仅给游客带来全新感受,还有效带动了当地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以晋江梧林的《侨批往事》和上海车墩的《新世界:破笼之宴》为例,他认为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深植于当地文化,通过创新表演形式与观众互动,让静态的文化遗产“活”了起来,使观众能够真切感受历史和文化的魅力,而非仅仅是观看。其中,《侨批往事》运用南音、高甲戏等非遗元素,将“侨批”背后的家国情怀展现得十分到位,让观众在参与中与剧情产生共鸣。而《新世界:破笼之宴》则通过让观众成为剧情中的一员,创造了全新的沉浸式体验,让观众在互动中感受角色的喜怒哀乐。刘铭昊表示,这些成功的文旅情景剧证明,只有深挖文化内涵,真诚对待观众与运营,才能创作出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作品,真正实现以文化带动旅游,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四川喵不可言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尤舒畅从实景筑基、科技赋能、非遗活态、破局提质四个层面,深入分析了如何让四川的文旅融合剧兼具山河之美与文化之深。在实景筑基方面,文旅融合剧的魅力在于山河与戏剧的共生共荣。四川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资源,如都江堰、剑门关、泸定桥、九寨沟等,这些均可作为实景剧的核心场景,让观众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体验剧情。在科技赋能方面,数字媒体技术能够打破时空与体验的边界,将山河的静态美与戏剧的动态叙事深度融合。在非遗活态方面,文旅融合剧应融入地域非遗元素,让观众从观看非遗转变为体验非遗。四川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如川剧、羌族文化、彝族文化等,可通过沉浸式戏剧的形式,让观众亲身参与和体验。在破局提质方面,为避免同质化,四川应深挖独有的题材,如川菜文化、三国文化等。同时,联动本土资源,解决人才与成本问题,开发文创产品以缓解成本压力。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合力,推动创作更多具有四川山河特色与文化韵味的文旅融合剧。
成都市雁归映画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黄俊赫主要分享了沉浸式戏剧项目的运营与资金问题。通过分析不同类型项目的成功与失败案例,他强调了资金、演员和技术在项目运营中的重要性。黄俊赫以小型沉浸式戏剧项目为例,指出其强调舞台与观众的互动感,尽管客单价较高,但由于制作成本高昂且制作周期过长,最终未能持续运营。相比之下,大型项目通过减少与观众的强互动,增加了项目的可持续性。其次,景区在孵化项目时对资金极为敏感,项目的成功与否与卖票收入密切相关。黄俊赫还分享了一些具体执行中的问题,如使用假火等细节对观众体验的影响。总之,沉浸式戏剧项目的成功需要综合考量资金、演员和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与优化。
本次研讨会的举办,不仅为学员搭建了一个多学科、多领域的交流平台,还进一步深化了文旅融合与戏剧创作相结合的教学实践路径。通过学术引领与实践分享相结合的形式,项目团队与学员共同探讨了文旅融合语境下戏剧艺术的创新方向,为四川文旅舞台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