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盐城多名基层官员相继落马,掀起一场系统性反腐风暴。从村镇干部虚增工程套取资金,到关键岗位“一把手”权力失控,案件频发,暴露的不仅是个人堕落,更是基层监督体系的深层溃口。当“破窗效应”在权力运行中蔓延,小问题演变成大腐败,我们亟需追问:监督之网,何时才能真正织密?
一、监督失守:腐败滋生的温床
基层是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权力运行的“第一线”。然而,在一些地方,监督却成了“盲区”:
● 制度空转:尽管村务公开、工程招标、三资管理制度健全,但执行中“打擦边球”“化整为零”屡见不鲜。制度成了“纸面文章”,权力在“灰色地带”自由穿梭。
● 力量薄弱:乡镇纪委普遍“一人多岗”,面对海量项目与资金,监督如“蜻蜓点水”。专业能力不足,难以识别隐蔽的贪腐手法。
● 信息不对称:群众对项目内容、资金去向“一头雾水”,即便发现异常,也因举报无门、担心打击报复而选择沉默。
监督的缺位,让一些干部从“小错”滑向“大祸”。起初是虚报几千元差旅费,后来发展为虚构百万工程,最终形成系统性腐败。这正是“破窗效应”的真实写照:一处漏洞未补,便有百处效仿。
二、破局关键:让监督“看得见、落得实”
要根治基层腐败,必须从“事后查处”转向“事前预防”,构建全天候、全方位的监督体系:
1. 技术赋能,打造“阳光监督”推广“工程廉情码”“资金流向图”等数字化平台,群众扫码即可查看项目审批、招标、资金拨付全过程。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腐败无处藏身。
2. 机制创新,构建“多元共治”建立“镇村监管责任制”,明确“一把手”与经办人责任;引入第三方审计、村民代表参与项目验收;推行“小微权力清单”,明确哪些事能办、哪些不能办,压缩自由裁量空间。
3. 力量下沉,强化“一线哨兵”增强基层纪检力量,推动“专人专岗”;探索“片区协作”“交叉检查”,打破熟人社会人情干扰;定期开展廉政培训,提升发现问题的能力。
4. 群众参与,激活“末梢监督”设立“廉情观察员”“村民监督小组”,赋予知情权、质询权;畅通“12345+纪委直通车”双通道,对有效举报予以奖励和保护,让群众敢监督、愿监督。
三、从“查案”到“治本”:监督必须常态化
反腐不是“一阵风”,监督不能“事后补”。盐城的教训警示我们:
● 腐败的根源不在基层,而在监督的缺位;
● 严管才是厚爱,监督不是束缚,而是对干部的最好保护;
● 真相的抵达,不能总靠“落马者”来揭示,而应靠制度的日常运行。
唯有将监督嵌入权力运行的每一个环节,实现“权力到哪里,监督就到哪里”,才能真正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盐”者,洁也,亦有“察”之意。盐城之“盐”,应成为清廉之基、监督之眼。堵住基层监督的“破窗”,不是技术难题,而是治理决心的体现。当每一分资金都被追踪,每一项工程都被围观,每一位群众都能成为监督者,基层治理的根基才会真正稳固。 监督之路,不必再等下一个“落马者”来敲门——今天,就该行动。
(声明:文中所用图片均来自网络,如因图片使用侵犯了他人的版权或其他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核实并依法更正、删除或作其他合理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