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奶粉行业深陷内卷红海,一位51岁的东北汉子却靠羊奶杀出重围——牟善波从濒破产的北安乳品厂起步,将宜品乳业做成年收17亿的羊奶巨头,如今携9国生产基地冲刺“港股羊奶第一股”。但增收不增利的魔咒,正揭示小众品类突围的艰难。
黑土地走出的乳业逆袭者
牟善波的创业史充满时代烙印:
1996年天津轻院乳品专业毕业,从圣元乳业基层做到最年轻总经理
2006年接手负债累累的北安乳品厂,借圣元代工订单首年赚千万
2010年敏锐转向羊奶粉赛道,推出首款配方羊奶粉
2016年起全球布局:韩国建厂、西班牙收购乳清工厂、国内建种羊场
这种全产业链打法让其掌控稀缺羊乳清资源,毛利率高达60%,但2024年净利润却从2.27亿降至1.72亿,暴露小众市场的增长瓶颈。
羊奶生意的悖论与困局
宜品乳业面临的核心矛盾:
市场教育成本高昂:销售费用占比从17.1%飙至28.9%,研发投入却从1.4%降至0.45%
竞品降维打击:君乐宝等巨头推出小分子蛋白牛奶粉,直接蚕食羊奶粉市场
⚠️品类天花板明显:羊奶粉仅占婴幼儿奶粉市场5%,年规模不足200亿
尽管瞄准25%过敏婴幼儿群体,但消费者认知仍待突破,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滑10.36%。
特医食品的爆发与隐忧
真正的增长亮点藏在财报细节中:
特医食品业务3年增长8倍,2025年上半年占比升至16.1%
毛利率高达76.1%,成为利润新引擎
布局早产儿、过敏等细分领域,拿到7个特医注册证
但该领域需持续高研发投入(行业平均2-3%),宜品却反其道降至0.45%,这种“重营销轻研发”模式恐难持续。
全球供应链的双刃剑
宜品的国际化布局看似亮眼实则承压:
国内4厂+海外5厂+2个在建羊场
2024年海外收入3.22亿(占比18.3%)
2025年上半年海外收入下滑,西班牙工厂产能利用率不足
全球分散产能虽保障供应链安全,却推高运营成本,在羊乳清价格波动中反而成为负担。
IPO募资的生存逻辑
招股书暴露急迫资金需求:
生产线升级:国内工厂设备老化亟待换代
特医研发攻坚:需持续投入维持注册证优势
渠道深度下沉:覆盖6.1万家门店但终端动销乏力
业内人士直言:“不上市场可能失去最后窗口期——巨头围剿下,独立品牌生存空间正快速收窄。”
【结语】羊奶赛道的生死时速
宜品乳业的港股闯关,映射中国乳业转型的深层焦虑:当人口红利消失,细分品类成为仅存的突破点,但小众市场教育成本与巨头降维打击的双重压力,使企业陷入“不扩张等死,扩张找死”的悖论。牟善波需要证明的不仅是赚钱能力,更是一个品类独立生存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