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辉在一场直播中分享了个故事:
他曾经问一位总是抱怨"人生不公平"的粉丝:
那你昨天做了什么改变?
对方呆呆愣在原地,支支吾吾说不出一件具体的事。
是啊,我们总是习惯做"生活的评论家",却很少做"行动的践行者"。
为什么我还没成功?为什么机遇总垂青别人?
问题问得越多,我们就会越在自我怀疑的漩涡中打转。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你不必问生命的意义,而是要用行动去回答。
当不确定性成为常态,最好的应对方式不是追问,是行动。
01行动代替追问你有没有过这样?
想学习新技能,却纠结"现在学,到时候会不会又落伍了";
想开始健身,却犹豫"能不能坚持下来,会不会有效果";
想改变现状,却困在"万一失败了怎么办"的前顾后盼中。
内耗的根源,从来不是想得太多,而是做得太少。
J.K.罗琳在写《哈利波特》时,只是个靠救济金生活的单亲妈妈。
她没有整天问"为什么我这么倒霉",而是每天推着婴儿车到咖啡馆写作。
她说:人生的答案不在思考中,而在行动里。
小琳,去年失业后没有怨天尤人和一蹶不振,
而是报名学习新媒体运营。三个月后,她不仅找到了新工作,
还成为了某音的兼职博主。
哲学家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写道: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想改变,就不要问"什么时候才能好起来",
从此刻开始,每天坚持学习一小时,晨跑三公里,码字1000字。
行动本身,就是最有力的回答。
读者@小明在后台留言:
他同时想做短视频、写小说、开网店,结果每个都浅尝辄止,只是初入并未深耕。
不仅一无所成,整天迷茫,还陷入了焦虑。
我给他讲了个故事:
村上春树在决定成为作家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关闭杂念,每天雷打不动地写4000字。
他说:专注不是选择做什么,而是选择不做什么。
我的朋友李哥,是个"跳槽老人",
什么热门就做什么,反复跳槽,五年换了七个行业。
直到他静下心来专注做室内设计,
用了三年时间,现在已经成为圈内小有名气的设计师。
居里夫人曾说:生命的荣耀不在于从不失败,而在于每次跌倒后的专注前行。
她在简陋的破棚屋里花了四年时间,
从数吨沥青铀矿渣中提取出0.1克镭,
从未问过"为什么这么难",只问"今天进步了多少"。
在这个乱花迷人眼的时代,专注力已经成为最稀缺的能力。
想要破局,就要学会屏蔽噪音,深耕一处。
你专注在哪里,时间就会在哪里给你答案。
很多人一边努力,一边怀疑:
我这么坚持到底值不值得?
但真正的成长,从来都是厚积薄发的过程。
梅西,11岁时被诊断出生长激素缺乏症,
他没有歇斯底里,没有质问"为什么是我",
而是每天默默加练,用脚下的足球回应一切质疑和不甘。
他说:"我不需要向世界证明什么,只需要对得起自己的付出。"
朋友的瑜伽老师芮姐,38岁才开始学习瑜伽,
很多人笑她"年纪太大,骨头太硬了,不灵活,不适合做一些难的动作",
但她坚持每天练习基本功,用了五年时间,
成为了资深瑜伽教练,开办了自己的工作室。
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有一段经典论述: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所以,不要问"为什么没有人懂我",
而要在实践中碰壁,在尝试中成长,在失败中沉淀。
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研究发现: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10000小时的潜心沉淀。
《荀子》里说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暗夜无以见晨光。
那些看似一夜成名的人,其实都在无人问津的地方默默沉淀积蓄了很久的力量,以便使小小的东西都可以爆发巨大的力量。
人在开始行动时,大脑就会释放多巴胺,产生正向激励。
而停留在"空想"阶段时,则容易陷入焦虑和抑郁。
最聪明的生活态度应该是:
少问"为什么",多做"是什么"。
用今天的行动,回答明天的疑问。
与你共勉。
喜欢的话就点个关注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