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大明300年》 阮景东 著
历史往往都是胜利者书写,所以我们对于奠基者却不见其踪。汉前有秦,唐前有隋,明前有龙凤,但由于朱元璋急于跟龙凤政权撇清关系,我们对于龙凤政权的一些详细情况已经不可考,甚至于要从其他人的传记中找寻支离破碎的信息。
无论如何,在元末众多的英雄好汉中,刘福通是首屈一指的人。在反元大业中,刘也是贡献最大的一个。刘福通的功绩就在于将各处的义军统一在“明王”旗帜下,增加了行动的协调性。虽然元末红巾军山头林立,但并没有发生严重的内讧,这固然有民族革命的因子,但也由此可以看出韩氏家族在教内的凝聚力和那种历史的积淀性。或许韩家跟几个主要的红巾军首领是世交,韩家对于革命的贡献绝不是在于韩山童这一代,而是在几代人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韩山童在首义中死去,其子还能号召群雄。
刘福通应该是个急躁的人,他完全迥异于徐寿辉、张士诚、明玉珍,他的行事风格是速度、速度、还是速度。从阜阳首义失败,他立刻潜回阜阳重新举事,在高邮之战元军失利后,刘福通迅速迎韩林儿在亳州建立龙凤政权,其他各路红巾军每攻占一地,刘福通都会以龙凤政权的名义设立行省,他还能够调动各路红巾军在三路红巾军北伐之际猛攻开封,实现后宋政权还都的夙愿。
龙凤四年(1358年),这个愿望终于实现,历经231年,后宋终于实现了还都的夙愿。中原人民从杨进领导的八字军起义始至红巾军起义终,终于迎来了王师北定中原之日,整个中原大地沸腾了,民众奔走欢呼、弹冠相庆,这是一个何等热闹、何等激动人心的场面,可惜你我都不能穿越时空去体会那种激动人心的场面。历史会实现你的愿望,但需要的是时间,只要你有耐心。
形势一片大好,但这种形势却因为一个人而改变,他就是赵均用。前面说过,赵均用本是芝麻李的手下,徐州城破后,赵均用跑到濠州去投靠郭子兴。赵均用有个习惯,那就是去了哪里都喜欢排挤地主,赵均用自然想把郭子兴排挤走,但郭子兴和他那帮兄弟自己都在濠州城正斗个不亦乐乎,赵均用找了个不痛快后便去了淮安。后来淮安失陷后,赵均用便去山东投了自己的老部下毛贵。毛贵是个人才,仅次于刘福通,毛贵深知红巾军没有根据地不可能长久,便把山东作为根据地一意经营。如今的山东已成了进攻大都的桥头堡,也成了扼元军南下的屏障。所以,山东的得失关系到龙凤政权的得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