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西安、清远、开封、鹰潭等多个城市相继出台政策,叫停网约车一口价、特惠单等低价订单模式,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网约车行业“反内卷之战”也刚刚开始。
今年8月,西安市交通运输局发布通知,要求各网约车平台自8月19日起全面暂停“一口价”、“特惠单”等低价营销活动。通知指出,这类订单扰乱了市场秩序,侵害了从业人员权益。
事实上,早在7月,广东清远、河南开封、江西鹰潭等地交通部门已通过约谈平台、召开会议等方式,要求平台停止以低于成本价的方式实施低价竞争,不得强迫司机接一口价订单。
一口价订单是一种固定车费模式,乘客在叫车时即可知晓最终价格,不受堵车、绕路等因素影响。对乘客而言,这种模式既降低了出行成本,也提供了价格确定性,因而广受欢迎。对平台而言,低价策略是抢占市场份额的有效手段。
然而,对网约车司机而言,接一口价很大程度上意味着赚不到钱,“一口价”订单单价偏低,尤其在堵车时段,扣除油费、车辆损耗后几乎无利可图。有司机算过一笔账:部分订单中,乘客实际支付金额平均每公里仅1元左右,而司机到手收入还需经过平台抽成,实际收入更低。
但简单叫停“一口价”是否就能解决问题?答案并不简单。一方面,禁止低价订单确实可能提高司机单笔收入,但另一方面,乘客面对上浮的价格可能减少打车频次,导致整体订单量下降,单子少了,司机的收入也很难提升。
不过,网约车市场的矛盾远不止于“一口价”。平台抽成不透明、派单算法黑箱、司机权益保障不足等问题同样突出。网约车市场饱和,月入过万早已成为过去式,多地数据显示,网约车司机日均营运时间长达9-13小时,但月净收入部分不足4000元,行业竞争压力可见一斑。
平台方面也在尝试调整。8月以来,滴滴、T3出行、曹操出行等多家平台宣布降低最高抽成上限,部分平台抽成降至22.5%-27%。高德打车也承诺推动合作平台抽成比例上限不超过27%。这些举措被视为平台对司机诉求的回应,但能否从根本上改善司机收入状况,仍需观察。
网约车市场已从“野蛮生长”进入“存量博弈”阶段。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全国网约车平台公司已达385家,但多地发布运力饱和预警,提示行业供给过剩。深圳市2025年9月数据显示,深圳市有网约车平台27家,已核发《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134490张,已核发《深圳市出租汽车驾驶员证》367248张。网约车单车日均订单量约12.9单,日均营收较年初呈下降趋势。单纯依靠低价竞争的模式已难以为继,行业亟需从价格战转向服务优化、技术创新和生态共建。
叫停一口价只是行业规范化的第一步。长远来看,网约车行业背后不透明的算法黑箱、平台与司机之间失衡的议价能力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解决,而这或许可以通过平台公开定价和抽成规则、建立行业协会、定下合理的抽成比例上限等来实现。
这场网约车反“内卷”的“风”,或许才刚刚开始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