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两国之间,会出现的最大危机,不是所谓的制度、经济、技术、地缘政治和社会福利上的全方位碰撞,只会出现在台湾问题。
虽然根据所谓台湾当地的调查显示,支持“独立”的人,要比支持统一 的人,更多。
但(这种民调)是毫无意义的。如果你是一名台湾人,你是希望“独立”,还是保持现状,或者成为中国的一部 分?台湾的未来,并不能按他们的想法确定。
比起北部,南部的台湾人,分离的趋势更加明显,这和当地历史、文化、经济等因素,密切相关。但是他们的 观点,能得到大家的赞同吗?
台湾的前途,不是根据台湾人 民的意愿确定的,而是由台湾与大陆力量对比的现实, 以及美国是否打算进行干预,来确定的。
而不是一张民意调 查表格,来决定的,如通过了就要实现统一,大多数反对就否决。那政府、军队、国家存在的意义,何在?
即使投票,也要两岸的中国人,一起投票才是。
而且美国不会,为了维护台湾的“独立”,与中国交战,这得不偿失。你可 以交战,并赢得第一回合,但美国人是否准备,打仗、打仗、再打仗,并一直打下去?
在台湾问题上,美国是否最终准备付出,中国愿意付出的代价?
请记 住,没有一位中国领导人,能允许台湾在他执政期间,获得事实上的“独立”。
因此,对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课题。即使中国 在第一轮打输了,也会返回来打第二轮、第三轮、第四轮,不断地 打,直至胜利,这对美国来说,不值得,因为台湾并不是他们的核心利益所在。
台湾方面,即使现在还不明 白这一点,以后也会明白的。
马英九曾喊出相对聪明的口号,“不统、不独、不武”,即不 实现统一,不搞独立,不使用武力。这表明,他已多半意识到这一 点,而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不搞独立。
因为毫无疑问,台湾一旦宣布“独 立”,中国就会以武力,收复这个岛屿。
台湾与大陆的重新统一,是时间的问题,这是任何国家,无法阻挡的。
事实上,台湾的国际命运,早在1943年的开罗会议上,就被确定 了。当时富兰克林•罗斯福、温斯顿•丘吉尔和大元帅蒋介石,就台 湾回归中国,已经达成了协议。
而且你必须接受,中国在亚太地区,已经是老大的事实。虽然目前在太平洋地区,他们不是最大的,因为美国,还一直在那里掣肘。
但中国会逐步,让美国离开沿海地区,这是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得不接 受的变化。
对美国来说,留在太平洋,也是重要的。因为如果美国,在这里失去了优势,在世界其他地区的优势,也会失去。
因为亚欧大陆,从来就是世界的“中心岛”,美国如果退出角逐,就是成为游离在世界体系之外的孤岛。
奥巴马政府,在2011年宣布“重返亚太”战略(后更名为"亚太再平衡"战略),打算将战略重心,转移回亚太区域。
许多亚洲国家,对美国重申这一承诺,一度表示欢迎。
在他们看来,多年来,美国参与本区域事务,一直是这里的一个重要稳定因素。美国加大本区域的投入,将有助于保持这种稳定和安全。
因为他们也想从中美两强中,以骑墙观望姿态,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在双方力量对比未出现悬殊之时,任何时候单一的选边站,所带来的莫大风险,都是他们所不能承受的。
但中国之巨大,意味着最终在本区域,只有美国联合日本与韩国,并同东盟国家合作,才可以平衡它。
那么,美国凭什么,来发挥他们的影响力?
一是美国的经济实力,它愿意花多少,在国防开支上,以及大平洋,被他们列入多重要的地位上。二是中国增强其实力的 速度。
双方的力量对比,最终在20年至30年内(大概是2035-2045年),将持平。
虽然因为在伊拉克和阿富汗,进行拖拉又凌乱的军事占领,以及自身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使美国的声誉遭受了打击。
但至少从目前来说,美国还没有正式出现,式微的征兆。看似变弱又疲惫的美国,曾经从更为严峻的局面中回弹。
在过往的历史记忆里,美国面对过不少艰 巨的考验和挑战:大萧条、越南战争、战后迅速崛起的工业强国,日本和德国的挑战。每一次,它都能重拾意志和毅力,去恢复其领先的地位。
美国的成功,更多在于,其活力十足又充满韧性的经济。而这活力的来源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能力,不仅能以更少资源,去实现同等的产出,还能不断创 新,创造出很快被世界认为有用、可取的全新商品和服务。
苹果手 机、特斯拉汽车、微软、互联网—这些都是,在美国,而非其他地 方创造的。
与美国相比,中国有才华的人更多,可是他们为什么就 没能有类似的发明?显然的,他们缺乏美国人所拥有的火花。而 这点火花,意味着美国人,能够不时想出,可改变游戏规则的新发明, 使这个国家,又走在世界前沿。
但中国强大的地方,在于极强和极快的,规模化整合能力。
有人曾经形容,对于如今世界工业产品的产业链,美国负责从0到1,也就是刚刚提到的火花,促成产品的从无到有。中国人负责1到99,从样品到产品真正落地,走入千家万户。日本则负责99到100,还在执着于匠人精神,做到产品的“完美”。
即使唱衰美国是对的,它确实正在走下坡路。但人们必须记 住一件事,即它是一个大国,从衰退到真正落后,仍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
因为本身是移民国家,美国社会“比过去任何时候的中国,都更具吸引力”。美国每年引进成千上万的,聪明且不安于现状的移民,到那里定居,并在各个 领域中取得成功。
这些移民,通常更富创新精神,而且敢于冒险,否 则就不会离乡背井,去另一个国家。
移民源源不断地带来新点 子,为美国社会带来一种激情,一种你在中国找不到的兴奋。要
是少了这些移民,美国就不可能那么成功。
过去几个世纪,美国吸引了来自欧洲的顶尖人才。今天,它吸引的是亚洲最优秀的人才——印度人、中 国人、韩国人、日本人,甚至东南亚人。
看看美国的银行,和大学里的印度人数量,例如微软的萨提亚· 纳德拉,花旗银行的克拉姆·潘迪特,谷歌的桑达尔·皮查伊,IBM的阿尔温德·克里希纳,和其他移民群体相比,已经颇具规模 。
就连自称爱国的新加坡人,到美国深 造后,也选择留在那里。
这就导致现在的新加坡,更倾向于把奖学金得主,送到 英国留学。因为那里相对美国,对移民甚至抱有某种歧视,你不会想要留下。而且那里的经济,较没活力,就业机会也少。
由于美国能接受这些移 民,帮助他们融入,并为他们提供平等的机会,去实现美国梦。这些不断被吸引进来的人才,也反过来协助这个国家,去创造新技术、新产 品和新的经商方法。
虽然近年来,移民也造成了美国的诸多问题,以至于特朗普为了选举,把移民视作洪水猛兽,甚至停止发放留学生签证。
但美国如果全面禁止了移民,美国就会丧失活力,甚至丧失存在的根基。美国要做的,只是要控制移民的种群分布,以防止他们区域抱团,而接受任何美国共同已有的价值观。
新固然有新的好,新意味着活力、消费、成长,但同时和人一样,新也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 历史经验不足。
美国是在二战后,才成为超级强国的,拥有支配世界地位的时间并不 长,所以在捍卫这个得到不久的地位时,仍显得自负,有某种暴发户心态。
而这种自负所带来的结果,其外在反映,就是持续渗透,美国外交政策的说教精神。
在9·11事件之后,美国十分不明智地,入侵阿富 汗,并试图把他们,改组为一个新国家。却忽略了,它过去三四十年,都不是一个国家的事实。
而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美国还宣布,将对伊拉克进行所谓的“民主化”,这是多么傲慢自大的想法。
即使追溯到《五月花号公约》的年代,美国也不过只有400年历史, 它怎么想到,去改变一个拥有4000年历史的古老社会?
在这方面,中国的外交政策方针,明显更为务实和聪明。
他们对外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中国人不认为改变别人的制度,关他们的事。而是其他国家的制度怎么样,他们就怎么样去应对适应,并尽量使双方受益,而不是强行输出自己的价值观。
相比较,美国人的问题是,他们总是带着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所有制度,实现“世界大同”的想法介入。
结果是一次又一次证明,他们错了,他们不能改变整个世界。他们可能可以改变斐济、瓦努阿图这些,新兴且文明未深的社会,并且可以通过,比如基督教,来征服它们的文化。
但是他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改变中国或印度,这样的大国吗?它们可是本身腹地广阔,有古老传统的国家。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现在方兴未艾的贸易战,如果美国的政治人物,基于选举考量,决定向他们认为的,售价低于成本的中国货,征收抑制性关税,必定引来某种形式的反击。
你一旦走上这条路,其他如欧洲和日本的贸易伙伴,迟早也会卷入其中。从而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实行类似的对应反制措施。
如此一来,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贸易体系,会变得难以修复,从而严重影响到世界经济。因为既然贸易是双方的,贸易战带来的影响,也必然是双方的,没有完全单方面完全获益的交易。
虽然在多数情况下,贫穷国家所承受的打击,是最大的。由于它们从较低的基点开始,因此从现有贸易中,所获得的好处,会相对多一些。
美国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它历来,较不受恶劣气候所影响。
龙卷风和飓风,算是较常见的现象,但即使这些风灾,近年来次数增加了,也没什么大不了,不过是宣布受灾地点为灾区,联邦政府注入资源协助,保险公司赔偿,灾民买栋新房。
美国至今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以及电动车政策的反覆,除了传统能源利益集团的游说,美国普通民众对气候,以及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不足”,也是绝大多数政策分析者,会忽视的因素。
说明:本文的部分观点,来源于2015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李光耀观天下》,文章进行了大量的删减整合,并非认同其所有观点。
本篇是其对美国的主要看法,想要看全文的,可以去读原著。
每天更新干货内容,文章原创不易,承爱打赏点赞收藏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