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有一段永不过时的口水战: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到底是不是被诸葛亮耽误的千古妙计?
剧情很简单:大将魏延请求带五千精兵,走险路子午谷突袭长安,打魏国一个措手不及。诸葛亮拒绝了,继续走祁山大路稳扎稳打。
于是后世纷纷站队:有人说诸葛亮太怂,错过翻盘最好机会;也有人骂魏延无脑,纯粹拿国运开玩笑。
但我们不妨跳出“粉黑”思维,用系统决策的视角,重新推演这盘大棋。
一、子午谷不是妙计,是一连串的“概率陷阱”
魏延这个计划,本质上是一个高风险的创业项目。我们来做个尽职调查:
隐蔽性难题:子午谷长600多里,地势险要。五千人不是五个特种兵,行军怎么可能完全不被发现?只要有一个哨点、一个樵夫报信,全军直接变饺子馅。
时间算得太理想:魏延说十天可达。但山路行军,下雨栈道崩、遭遇小股阻击怎么办?延期几天,军粮耗尽,仗没打就溃散。
关键假设太脆弱:计划核心是守长安的夏侯楙会果断弃城。可他万一不跑呢?五千轻步兵没有攻城器械,怎么打坚城?
后续支援跟不上:就算拿下长安,魏延也守不住。曹魏中央军反应过来,援军迅速赶到。诸葛亮主力远在祁山,根本来不及支援。
看出来了吗?这个策略要成功,得连续赌对无数个小概率事件。它不像军事计划,更像一张期望值飘渺的彩票。
————
二、诸葛亮的“慢”,才是真正残酷的“快”
诸葛亮为什么拒绝?
不是因为他保守,而是因为他玩的是另一套游戏。
他的身份不是“名将”,而是“蜀汉CEO”。他手里不是一把筹码,而是整个国家最后一点本钱。他不能赌。
他的真实战略意图,根本就不是闪击长安:
拿下陇右,才是核心:出祁山,目的是取陇西。那里有战马、有羌人兵源,拿下它,蜀汉才有持续作战的资本和战略缓冲区。
以北伐换生存:蜀汉最弱,龟缩等于等死。只有不断出兵骚扰,让曹魏始终不得不布防西部,蜀汉才能争取时间空间。
练的是系统能力:每一次北伐,都是对蜀汉内政、后勤、军队的极限压力测试。打得起仗,政权才凝聚得住。
诸葛亮追求的不是“妙手”,而是能持续积累优势的“本手”。
三、局部的“妙计”,往往是全局的“毒药”
魏延是一名出色的将军,他的思考模型是“打赢一场仗”。
而诸葛亮是政治家,他的模型是“让蜀汉活下去”。
两个人位置不同,看到的棋局完全不同。优秀的将领追求奇功,但顶级的统帅得学会拒绝诱惑——尤其是那些代价可能无法承受的诱惑。
这也给我们提了个醒:无论是在历史还是现实中,那些听起来最激动人心的“快解”,往往隐藏着最致命的系统风险。而真正的长期主义者,会选择更笨、但却更稳的那条路。
所以,如果你是诸葛亮,你会怎么选?
是赌一把魏延的“可能性”,还是坚持你自己的“确定性”?
欢迎在评论区理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