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三国。
诸葛亮毕生最难啃的对手,莫过于司马懿。
后者凭借龟缩战术,成功熬走了前者,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如果诸葛亮北伐的对手,不是隐忍的司马懿,而是敢冒险的邓艾,局面会是怎样?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上《出师表》,率军北驻汉中。蜀汉朝野肃然,南中豪帅闻风慑服。这份举国相托的威望,是数十年“开诚心,布公道”累积的泰山之重。
邓艾虽为魏国宿将,功勋卓著,却始终是曹魏军事机器中的一部齿轮。他晚年奇袭灭蜀,功高震主,竟招致杀身之祸。
当世无双的卧龙先生,其名望本身就是无形的千军万马。邓艾的舞台,终究在陇西的烽燧之间,而非天下棋局。
格局高下:隆中对撞上屯田策诸葛亮隆中一对,划出“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宏图。他七擒孟获,安定后方;六出祁山,以攻代守。其视野穿透秦岭,直指中原腹心。
邓艾以“急农兼战”的屯田策略闻名,在淮南、陇西广修水利,积粟强兵。其奏疏《济河论》务实精辟,却是典型的战区经营方略。
诸葛亮的棋局是整个天下,邓艾的战场只在边陲。一个在规划山河,一个在深耕陇亩。
治军境界:如山军纪对骄兵悍将诸葛亮治军,“止如山,进退如风”。街亭败后,大军徐徐而退,“百姓安堵,军无私焉”。大将李严误事,他依法劾奏;士卒甘苦,与之共担。蜀军北伐,虽屡因粮尽退兵,却从未溃乱。
反观邓艾,虽有“忠勇奋发”之誉,却驭下严苛,士卒常怀怨望。灭蜀后他矜功自傲,终致钟会构陷,部将田续乘乱取其性命。
当主帅的权威需靠铁血手腕维系时,离崩溃只差一个火星。
权谋较量:攻心术对上急进策诸葛亮善攻心。南征时“攻心为上”,孟获终服。他深知“兵者诡道”,总以最小代价搏最大战机。同时,诸葛亮本质上是一位权臣(中性词),在政权的操作方面,他还是有相当的智慧。
邓艾则以奇险著称。偷渡阴平,裹毡坠崖,堪称军事冒险的巅峰之作。邓艾赌得起,因为他即使全灭,对魏国也非伤筋动骨。若对手是算无遗策的诸葛亮,邓艾的“奇兵”恐成飞蛾扑火。
当谨慎的猎手遇上莽撞的孤狼,胜负常在接战前便已注定。
后勤命脉:巴蜀疲敝对中原浩荡蜀汉以一州抗天下,“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数番出祁山,常因粮运不继退兵。他在渭滨分兵屯田,正是与时间赛跑。
邓艾背后,是占据天下七州的曹魏。洛阳的粮草兵力可以源源不断输往前线。
国力悬殊如天堑,纵有卧龙之才,亦难凭空变出粮草甲兵。诸葛亮每一次北伐,都是在绝境中寻找微光。
岁月之重:老成谋国遇古稀之刃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年仅五十三岁,正值政治家最成熟的岁月。若天假其年,十年后的北伐将是经验、智慧与威望的完美融合。
邓艾灭蜀时已近古稀(约六十七岁)。偷渡阴平七百余里无人险径,全凭老将一腔孤勇。若在秦岭前线与正当盛年的诸葛亮长期对垒,其精力与决断能否经年不衰?
战场是年轻人的天下,老将的刀锋再利,也难敌岁月的侵蚀。
结语综上所述,邓艾对上诸葛亮,唯一的胜算就是后勤补给。
其他方面,基本就是呈现被碾压的局面。
可以试想这样的场景:53岁的诸葛亮携举国之力与三十年威望,对阵69岁的邓艾与浩荡中原。
国力的天然差距,想要靠人定胜天,说到底,本身就是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诸位看官,若诸葛亮真与邓艾在陇西相遇,是诸葛亮稳中得胜,还是邓艾出奇制胜?
欢迎评论区煮酒论英雄,友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