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四川渠县。刚刚宣布起义的范绍增将军召开了一次特殊的家庭会议。他面对坐在堂屋里的七位女子——这些跟随他多年的妻妾,郑重宣布:“从现在起,这个家必须按照共产党的规矩来。”
空气突然凝固。这些曾经在重庆范庄过着锦衣玉食生活的女性们明白,一个时代结束了,她们的人生即将天翻地覆。
“范哈儿”的传奇人生
范绍增,1894年生于四川大竹县富贵人家。因从小顽劣逃学,被祖父举棒追打时高喊“海儿”(四川话“傻孩子”),口误成了“哈儿”,从此得名“范哈儿”。
17岁加入四川哥老会(袍哥),1916年参加护国反袁运动。到1930年代,他已成长为四川军阀中的重要人物,曾任国民党第八十八军军长。抗日战争期间,他自掏腰包装备部队,率军在江西、浙江等地与日军作战,立下战功。
重庆范庄:妻妾成群的旧式生活
范绍增共有七位妻妾:原配陈文兰,14岁时由家族包办婚姻娶进家门;另外六位是他在不同时期迎娶的:张绍芬、叶绍芳、房世民、赵蕴华、何淑兰和何蜀熙。
为安置这个大家庭,范绍增在重庆民国路修建了豪华庄园“范庄”。抗战时期南京沦陷后,蒋介石、宋美龄等曾在此暂住。
范绍增还让最出色的两位妾室赵蕴华、何蜀熙进入国民党高官太太的社交圈,成为当时有名的“交际花”。
历史转折点的抉择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蒋介石命令范绍增在四川组织抵抗,但范绍增早已对国民党失望。
通过外甥黄行伦与中共地下党员杨震东接触后,范绍增于1949年12月率部两万人在渠县起义。他在动员会上说:“端人家的碗,服人家的管。既然共产党给我们饭吃,我们就要听指挥。”
起义后,范绍增部被改编为解放军第50军,他本人担任高参。
家庭会议:解散大家庭
起义后不久,范绍增召集全家开会。他严肃宣布:“共产党实行一夫一妻制,我们这个家必须解散。”
当时七位妻妾的情况各不相同:何蜀熙已带子女前往香港投奔杜月笙;原配陈文兰常年在家操持家务;其他几位妾室大多接受了安排,分得财产后带着子女各自离去。
唯独叶绍芳坚决不愿离开。她表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我生是范家的人,死是范家的鬼。”
各自的归宿
经组织特批,叶绍芳被允许继续照顾范绍增的生活。其他妻妾的结局如下:陈文兰作为原配,得到妥善安置;张绍芬、房世民、何淑兰分得财产后,分别在上海、成都等地安家;赵蕴华因擅长社交,后来在上海从事文艺工作;何蜀熙在香港生活数年后,移居国外。
子女们随母亲分散各地,都获得了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机会。
新时代的新生活
1950年,范绍增被任命为解放军第50军高参。1952年转任河南省体委副主任,致力于体育事业发展。在他的推动下,郑州修建了大型体育场。
叶绍芳一直陪伴在他身边,悉心照料他的生活。1977年3月5日,范绍增在郑州逝世,享年83岁。叶绍芳后以97岁高龄离世。
范绍增的子女们分散在全国各地,都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有人成为教师,有人成为工人,彻底告别了旧时代的家族模式。
历史启示
范绍增家庭的变化,是新中国改造旧社会、建立新秩序的一个缩影。许多像范绍增这样的旧时代人物,在新中国获得了新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范绍增的妻妾们大多数都接受了新社会的安排,通过分配财产和工作,成为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反映了新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成果——让依附于男性的女性获得独立的人格和经济地位。
范绍增的故事告诉我们:个人命运总是与时代紧密相连。在历史洪流面前,顺势而为才是明智之举。
【参考资料】
《范绍增传》(四川人民出版社)
《四川军阀史》(四川文史研究馆编)
《新中国婚姻制度改革研究》(群众出版社)
《豫剧大师访谈录》(河南文史资料,出版单位不详)
《袍哥与四川社会》(四川大学出版社)
《国民党起义将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
《河南体育志》(河南省地方志编委会)
《重庆老城记忆》(重庆出版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