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900字,预计阅读5分钟。
你好哇,我是林小西。
周岭老师的《认知觉醒》,真的是一本常读常新的神作!
最近又重读这本书,是一个继续探索新知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新遇见自己的过程。
今天继续分享感悟和收获!
01.
读书方法
更好的读书方法或许就是你在读完整本书后过几天再问自己:现在你印象最深的触动点是什么?
牢牢抓住这个触动点,去关联、去实践,就会获得最大的收获,而其他的内容则可以先放到一边。
周岭老师提到的这个读书方法,极大地缓解了我的读书焦虑。
以前我一直觉得,一定要把一本书从头到尾读完,把所有重点都吸收进脑袋里。
但是周岭老师认为,只取一个全书最触动自己的点,然后尽可能去实践、改变就可以。
这样读书不仅收获更大,而且也不会焦虑。
一旦转换读书的方法,我们在阅读一本书时,只需要去寻找那些触动自己的点就可以了。
这个触动点,可以是一个理论、一个案例,甚至是一句话。
唯一的标准就是,只要它真正触动我,并能让我发生真实的改变,我就认为这本书超值了。
一本书中哪怕只有一个这样的点,就算没有白读。
至于书中的其它内容,忘记就忘记了,不用觉得可惜。
况且,我们读到一本好书,应当反复阅读,每一次的阅读都可以获得不同的触动点。
这样的过程,可以把一本书越读越薄。
02.
反馈机制
真正的学习成长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馈,反馈再反馈”,只有不断产出,获得反馈,我们的人生才会发生真正的变化。
回望我22年将近一年的现实经历,就是只知道一味地“努力,努力再努力”,认为只要自己读的书越多,就能成长进步得越快。
然而现实却很骨感,我只是默默无闻地独自耕耘,读书只是向内的输入和成长。
如果没有写作、输出,运用和改变,就无法从外界得到反馈。
哪怕是恶意的批评,也能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慢慢调整自己的方向。
同时,周岭老师还强调,有作品意识才有未来。
什么是作品意识,比如写文章这件事,如果你拥有清晰而强烈的作品意识,就会更加对自己的作品负责,更加重视输出和运用。
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打磨作品,力求写出自己当下最好的水平。
而后对外发表到公开平台,主动换取外界的反馈。
从外界的这些声音中,看见自己还有哪些有待提升的点,以及找到坚持做自己的部分。
03.
真正的热爱
从某种程度上说,有自己热爱的事,比行动力本身要重要得多,因为一旦有了热情,你就会自带“要事第一”和“提高清晰力”等各种属性。
我们终其一生,可能就是为了找到自己最喜欢的生活状态,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这一生。
然而这是一个需要我们主动去寻找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比较艰难且漫长的过程。
很多人并没有那么幸运,能够在年纪轻轻时就找到自己的热爱。
不过好在现在永远是最好的时机。
只要你主动去探索,就有机会找到心中所爱。
热爱的力量是极其强大的,它可以帮助我们熬过很多无人问津、默默无闻的艰难岁月。
正如《岛上书店》所写的: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最艰难的一年,将人生变得美好而辽阔。
我也相信苦难是守恒的,早吃苦未来就可以很甜。
花1-2年去找到自己真正的热爱,这件事虽然痛苦,但绝对值得。
毕竟人生那么长,是选择温水煮青蛙式的重复昨天,还是用1-2年的艰辛,换取未来的无限光明?
选择权同样在每个人自己手中。
04.
行动
很多人因为缺乏耐心、急于求成,总想跳过行动环节,寻求捷径,最后发现:这才是走了弯路,真正的捷径正是那条看起来漫长且低效的行动之路。
行动,是百忧解。
拿写作这件事来说,很多人幻想着一上来就写出2000字的好文章。
但是很多初学者面对的现实可能是,坐下2小时,憋出5个字。
写作这项技能,符合刻意练习的规律。
必须经过一段漫长且低效的行动,才能写出自己喜欢的文字。
正如李笑来老师说,
时间久了,就知道了,市面上各种奇技淫巧都没啥大用……
到最后,写得好,在我这里压根就没什么秘密,全凭写得多而已。
只要持续行动,一切都会有改善的(尽管有运气的因素);
相反的,一旦放弃行动,那么明天100%会变坏,没有例外。
写作这条路就是这样,任何人都无法避开最开始的小白阶段。
不过好消息是,随着我们写的越来越多,经过刻意练习和时间的复利效应,我们会写的越来越好。
05.
写在后面
正如猫叔所说:一本好书,值得读10遍!
《认知觉醒》一直放在书架边,方便随时拿出来阅读,每一次都能有新的感触、思考和收获。
这也是为什么周岭老师说,实践和改变才是这本书的核心吧。
当我们遭遇困顿迷茫、产生人生困惑时,不妨拿起《认知觉醒》。
或许书中不经意间的某句话,就能点亮我们的人生!
为我们的生活和人生提供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法论,让我们产生真正的改变。
和大家共勉~
• End •
作者简介:
林小西,一个坚信长期主义的终身成长者。
2022年开始觉醒,大量阅读大量输出。
践行用生命影响生命,通过自律和行动获得自己想要的富足人生!
今天是日更公众号的第588/1000 天。
如果你也热爱读书写作,欢迎一起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