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千古第一职场阳谋!赵匡胤一杯酒局,高层集体“被退休”,不杀一人夺尽兵权!

导语:一场精心设计的皇家酒宴,没有刀光剑影,却暗藏帝国最致命的权力绞索!宋太祖赵匡胤笑容满面举杯,席间一句轻飘飘的话语,

导语:一场精心设计的皇家酒宴,没有刀光剑影,却暗藏帝国最致命的权力绞索!宋太祖赵匡胤笑容满面举杯,席间一句轻飘飘的话语,却让功勋赫赫的禁军统帅们瞬间冷汗淋漓。是畅饮叙旧?还是生死抉择?酒杯轻放间,开国元勋们集体“识趣”告老还乡,帝国兵权悄然易主!看千古帝王如何用最“温柔”的方式,完成史上最狠辣的权力洗牌——不杀一人,尽收天下精兵!这,就是阳谋的巅峰!

公元前202年1月,垓下之战尘埃落定,项羽自刎,枭雄陨落。

谁都知道,天下是汉王刘邦的了。作为剿灭项羽的最大功臣,韩信已经在幻想他的远大前程。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某天清晨,刘邦带着几个人骑马闯入韩信的中军大营,趁韩信还在熟睡中,他直接拿走了大将军兵符,夺了韩信的所有兵权,改拜其为相国。

刘邦这招来得莫名其妙,韩信根本没法儿反应,兵权就这么没了。

刘邦当然不能按套路出牌。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有各自的烦恼,有的想长生不老,有的想国富民强,有的想政权千秋万代。烦恼并不相似,但他们有一个愿望却能出奇一致:那就是做一个实权在握的皇帝。

这就存在一个悖论。皇帝贵为天子,却不能事必躬亲,治国理政、领兵打仗,都需要帮手,找人帮忙就得放权。一旦权力失衡,皇权就要面临被架空的风险。

在军事领域,这点尤为致命。皇权依赖军事力量维护,但过度放权会导致将领坐大。刘邦为什么在垓下之战结束后就迫不及待地收回韩信兵权,还不是担心韩信拥兵自重,威胁他的地位。

刘邦成功打压了韩信,也顺利坐稳了皇位,但在刘邦之后,总有皇帝栽在军事强人手里,其中尤以唐末和五代十国最多,这一时期,军事强人主宰历史,他们个个拥兵自重,称霸一方,在政治上也表现为你方唱罢我登场,政权更迭如同儿戏。

分析唐朝灭亡的原因,学者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有说安史之乱后唐朝积重难返,有说牛李党争导致唐朝内部分裂,也有说吏治腐败、宦官干政。但说起最直接的原因,想必还是藩镇,也就是以节度使为代表的军事强人。

公元907年,唐哀帝李柷逊位,节度使朱温代唐而立,建立后梁政权。这朱温原本是黄巢起义军,投降唐朝后被封为节度使。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量,朱温逐步架空李唐皇室,完成霸业。

朱温篡唐正式开启五代十国的混乱。之后七十多年间,各路政权如走马灯一般换个不停,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依次粉墨登场,被后世称为五代。

而中原以外的地区,还有诸多林立的小国,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北汉等国,则被后世史学家们统称为十国。

这些政权印证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古训。从朱温篡唐算起,到赵匡胤皇袍加身,拢共不过53年,五代前赴后继,帝位往往传不过三代,大部分都在第二代被终结。

而朱温之后,各路军事强人也是层出不穷,以李存勖、安重诲等为代表的节度使成为左右政权更替的重要推手,他们主导了五个朝代的命运。这些强人一旦掌权,就会灭掉旧主,自立新朝,如此循环往复。

直到赵匡胤出现,这场混乱的政治儿戏才戛然而止。

1.既喜又忧的黄袍加身

看过《水浒传》的朋友应该记得“柴进”这个人物。

据书中所说,柴进是周世宗柴荣的嫡派子孙,并且握有宋太祖钦赐的免死铁券。所以,小说中的柴进虽然没什么官职,但黑白两道对他都客客气气,极尽拉拢,一口一个柴大官人。

为什么柴进家族会有北宋皇帝御赐的免死铁券?

其实,这里头没什么玄机。站在柴进的角度,他完全可以说,这免死铁券是他先祖拿江山换的。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病逝,年仅7岁的恭帝继位,赵匡胤掌握禁军大权。次年(960年)正月初一,赵匡胤谎报北汉与契丹联合南侵,率军离京北上,途中驻军陈桥驿。

正月初三这天,赵匡胤弟赵光义与谋士赵普煽动将士,宣称“主少国疑,不如拥立赵点检为帝”。次日清晨,将士将提前备好的黄袍披于赵匡胤身上,逼其称帝。赵匡胤佯装推辞后,以“保护幼主”为名回师开封,并控制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迫使恭帝禅位。

宋朝就这么来的。这次政变不费一刀一枪,完全可以说是和平过渡。赵匡胤对后周皇室心存怜悯和感激,并未对其赶尽杀绝,而是优抚有加。《水浒传》中提到的免死铁券,赵匡胤也是完全有可能赏赐给柴氏家族的。

从禁军首领到开国皇帝,赵匡胤一蹴而就。这段历史看起来波澜不惊,没什么刀光剑影,但赵匡胤却不这么看。对他来说,当了皇帝固然开心,但这皇位能坐稳吗?

赵匡胤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五代十国政权多如牛毛,哪个皇帝登基时不是意气风发,可它们往往短命,军事强人的存在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威胁皇权。

就拿皇袍加身来说吧,这种戏剧化的夺权手段也不是赵匡胤的原创,十年前,赵的老上司郭威就这么干过。

这郭威原本是后汉大将,官拜枢密使,掌管全国兵权。公元950年,郭威以契丹南侵为名率军北上,行至澶州时,士兵哗变,拥立其称帝。与赵匡胤的情形不同,郭威的属下连皇袍都没准备,只能撕下黄旗充作皇袍,把它披在郭威身上,随后士兵高呼“万岁”,后汉政权就这么没了,郭威改国号为“大周”,史称后周。郭威死后无子,皇位就落到了养子柴荣手里。

都说历史总是循环往复,但黄袍加身的戏码循环的也太快了。这才十年,赵匡胤又重走了一遍郭威的老路,雀占鸠巢再次上演。

作为一个正常人,赵匡胤难免不多想。他郭威能黄袍加身,我也能黄袍加身,那我手底下那些个骄兵悍将呢?他们就不能黄袍加身吗?

身处唐末乱世,赵匡胤见证过走马灯一般的政权更迭,如今他也身在局中。

没有人不想江山永固,不想千秋万代,只是,面对野心勃勃的军事强人,赵匡胤深知不破不立的道理,这个隐患,必须要彻底消除!

2.皇权专制VS军事集团

赵匡胤的困局并非历史头一遭。自秦朝建立,专制皇权与军事集团之间就屡有较量。对皇帝来说,军事集团就是他的打手,是他安身立命的资本,因此,皇权需要强有力的军事保障。

但是,一旦军事集团的势力过度膨胀,威胁皇权,二者之间势必要有一场较量。

都说强势君主善谋善变,但从史书上看,他们面对军事强人时用的多是蛮力。

比如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

先说刘邦。刘邦的天下,是“股份制公司”的产物。楚汉战争中,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以军功入股,助其击败项羽,最终刘邦共享胜利果实。然而,当刘邦坐上龙椅的那一刻,这些曾经的盟友便成了最大的威胁。这些异姓诸侯王在楚汉战争中因功被封,手握重兵,各自占据一方,拥有多半壁江山的势力。像韩信被封为楚王,麾下精兵强将众多,其本人也被后世称为“兵仙”。还有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等一批军事强人。

面对这些潜在威胁,刘邦没有谈判,也不做商量,他的办法简单粗暴——消灭。

楚王韩信被刘邦设计逮捕,先是贬为淮阴侯,不久又处死韩信,夷灭三族;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等人都下场如出一辙,个个不得善终。

这种不讲情面地武力征讨立竿见影,刘邦驾崩前,几大异姓诸侯王只剩个势单力薄的长沙王,汉朝江山得以稳固。

与刘邦差不多,朱元璋对付骄兵悍将的手段也很无情。

朱元璋起兵之初,依靠淮西集团的将领们,如徐达、常遇春、汤和、沐英等,他们出生入死,为其打下大明江山。这些将领在军事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且多与朱元璋是同乡、故旧,有着深厚的关系纽带。

然而,朱元璋坐稳皇位后,开始察觉到这些淮西勋贵的威胁,他意识到这些人会对皇权构成潜在威胁。于是,朱元璋也痛下杀手。

胡惟庸案是朱元璋清除淮西勋贵的导火索。胡惟庸作为淮西人,与众多淮西将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大做文章,将与之有关联的淮西勋贵一网打尽。许多功臣宿将被牵连致死,如李善长这样开国功臣的代表也未能幸免。朱元璋通过一系列罗织罪名、大兴冤狱等严酷手段,对淮西集团进行大规模清洗。

大明的江山因此没了骄兵悍将之祸。至于后来的靖难之役,从朱元璋到角度看,叔叔赶走侄子不假,但肉还是烂在自家锅里,总比让外人坐享现成的好。

刘邦和朱元璋在对付军事集团的手段残忍血腥,二人都落下了“屠戮功臣”的骂名。然而,皇帝做事向来只需权衡利弊,所谓无情最是帝王家,这些骂名与皇位安稳相比,又算得了什么?

将史书的聚光灯再次打向赵匡胤,北宋开国之初,他面临着刘邦、朱元璋类似的困境,政权方兴未艾,军事集团虎视眈眈,赵宋政权也有朝不保夕的风险。

出乎意料的是,赵匡胤没有果断杀伐,而是用一种更温和的手段消弭了千百年来困扰皇权的顽疾。

3.变局:打破暴力循环的决心

赵匡胤成长于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五代十国时期。53年间中原更换了五个朝代,每个政权的覆灭几乎都伴随着军事政变与血腥清洗。他亲眼目睹后汉隐帝屠杀郭威全家引发的澶州兵变,也亲历了后周太祖郭威被部下黄旗加身的戏剧性夺权。更关键的是,他自己正是通过“陈桥兵变”从孤儿寡母手中夺了后周江山。这些经历让他对两个问题刻骨铭心:第一,屠戮功臣只会激化矛盾,制造新的复仇者;第二,暴力夺权的惯性若不打破,自己也可能成为下一个被黄袍加身的对象。

当赵匡胤登基时,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既是他的结义兄弟,也是陈桥兵变的直接参与者。若效仿刘邦诛杀韩信,不仅会让这群掌握兵权的将领拼死反抗,更会向天下传递“兔死狗烹”的信号——毕竟赵匡胤自己就是武将造反的“成功案例”。这种暴力清算的恶性循环,正是五代乱局的核心症结。赵匡胤需要一套既能解除威胁,又不触发反噬的新策略。

这也是赵匡胤夺权之后面临的大变局:五代十国乱世中,武力可以打江山,却不能坐江山。五代以来的军事强人先后埋葬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以暴制暴已经不能改变这一现状。

作家冯唐对此也有说法。他认为,无论是唐朝的历史,还是汉代的历史,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刀下出政权,武将地位非常高。这种重视军功、分封武将,给武将足够的自主权和决策权的做法,看上去省事,可一旦“将军拔剑起”,就是“苍生十年劫”。

所以,赵匡胤也明白,五代乱世不单是军事强人的问题,更是制度上的症结。要改变这种暴力循环,杀掉几个手握兵权的武将只能换一时太平,要改就改制度。

意识到这点,赵匡胤自然就没有杀戮功臣的必要。

此外,赵匡胤的个性也促使他做出非同寻常的抉择。

史书上到处都是“成王败寇”的故事,在赢家通吃的规则下,亡国之君不得善终者极多。比如项羽杀秦王子婴,司马昭杀魏帝曹髦,朱温杀唐昭宗、唐哀帝。

反观赵匡胤,他从后周孤儿寡母那里夺权,对周朝皇室非但没有赶尽杀绝,反而给予超高规格的优待。宋代大诗人陆游在《避暑漫抄》中记载,赵匡胤曾经发下重誓,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就算犯了谋逆大罪,也只能在狱中赐其自尽,不可以公开处刑。

终北宋一朝,柴氏子孙也的确世受皇恩,没有遭到清算。

如果说赵匡胤是因为夺了柴氏江山,心有愧疚,那他对周边小国的君主足可以显示大度。

比如后蜀国主孟昶投降后,赵匡胤封他为秦国公。孟昶死后,宋廷辍朝五天,赵匡胤还追赠他为尚书令、楚王,谥号“恭孝”。

又比如南汉后主刘继兴,他的抵抗让宋军吃尽苦头。但是,刘继兴兵败投降后,赵匡胤并未加罪,赦免了不说,还封他为检校太保、右千牛卫大将军,册封恩赦侯,刘继兴一直活到宋太宗时期。

与那些残暴的君王相比,赵匡胤无疑是一股清流。他不嗜杀,也很自信,苏东坡曾将宋太祖与汉高祖、汉光武帝、唐太宗四人作比,他说,只有宋太祖能在不杀人的前提下一统天下,而其他三位皇帝,杀人越多,天下越乱。

基于宽厚仁慈的性格,面对武人乱政这样一个暴力循环的大变局,赵匡胤追根溯源,跳出循环之外,用一招顶级阳谋定下了乾坤。

4.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

公元960年,赵匡胤刚刚即位,原后周节度使李筠、李重进先后起兵反宋。虽然兵变迅速平息,祸首李筠、李重进也都兵败自杀,但赵匡胤强烈感受到地方藩镇的威胁,他已然明白,决痈溃疽刻不容缓。

为此,赵匡胤还特地请教谋士赵普。他说,自唐末以来,几十年间,皇帝换了十几茬,还都不是一个姓,大家争斗不休,我想让国家长治久安,该怎么办?

赵普多精的人,他一听就知道皇帝这是要彻底解决军事强人这个难题了。他迅速给出解决办法:天下乱那还不是因为藩镇太强,君弱臣强,自取灭亡。要解决也不难,只要把藩镇权力收一收,财权、军权都给断了,这样不就天下太平了。

赵匡胤心领神会,公元961年前后,赵匡胤以明升暗降的方式解除了张光翰、赵彦徽等人的兵权。这两人都是宋朝的开国元勋,但他们并不是赵匡胤倚仗的亲信,实力也不是最强悍的,皇帝发话,他们只能自认倒霉。

接下来,赵匡胤就要啃硬茬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