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2025养老金重算补发!企退事退待遇差距还在吗?3笔账算清真相

2025年养老金补发已经在全国20个省份开始了,不少退休的朋友发现,企业退休和事业单位退休的人,补的钱不一样。有人只补了

2025年养老金补发已经在全国20个省份开始了,不少退休的朋友发现,企业退休和事业单位退休的人,补的钱不一样。有人只补了800多,有人却补到2000左右。大家都纳闷:“养老金并轨都这么多年了,咋还会有这差别?”

其实这真不是制度偏向谁,主要是早年工作经历、交社保的情况不一样导致的。而且今年10月之后,养老金并轨的10年过渡期(2014年10月到2024年9月)就彻底结束了,现在事业单位退休的人,都按新规矩算钱,没之前的过渡补贴了。今天用大白话把关键原因说清楚,看完你就知道自家补的钱为啥是这个数了。

一、先明白:补发不是额外福利,就是“补算差价”

很多人以为补发是多给的钱,其实就是“算账补漏”。算养老金得用一个“计发基数”,这个数每年按上一年全省平均工资调,但不会年初就出来——得等上半年数据汇总完,一般7到10月才公布,剩下的省份估计年底前也会出来。

比如今年,上海的计发基数是12434块,比去年涨了1%;安徽是7999块,涨了2%;黑龙江因为情况特殊,涨得稍多些,有7.99%;云南是7346块。要是你今年1到9月退的休,社保局只能先用2024年的旧基数算个“预发金额”;现在新基数出来了,再重新算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把之前少发的部分一次性补回来。

这就跟你买东西似的,先按标价付了钱,后来商家发现标错了,再把差价退给你,跟你是企业退休还是事业单位退休没啥关系。

有三个实用细节记好:一是只有今年1月到新基数公布前退休的人能领补发;二是补几个月看你啥时候退,比如5月退、10月才出基数,就补5到9月这5个月;三是不用跑社保局,系统会自动算好打你养老金卡里,到账会有短信提醒。

二、差距咋来的?3个“不一样”,跟身份没关系

既然规则都一样,为啥补的钱差不少?结合《社会保险法》里算养老金的规矩,对比两种常见情况,就能看明白核心原因:

(一)“视同缴费年限”:早年上班的年限算不算“交过社保”,差一截

《社会保险法》里说,养老保险制度没建立前,你上班的年限符合条件的话,就算“视同缴过社保”——简单说就是,当时没实际交社保钱,但国家认你这段工龄,算你交过了。

事业单位的人,这个“视同年限”有统一标准:2014年10月养老金并轨前,你在事业单位上班的年限,都算。比如有人1987年进事业单位,到2014年就是27年视同年限,而且这段年限算社保时,缴费水平默认按1.0左右算,不算低。

但企业就不一样了,多数地方是1992到1995年才开始让企业交社保。要是1995年前就在企业上班,能不能算视同年限,得看当地规矩;1995年后才进企业的,基本没这个视同年限,养老金全靠自己实打实交。

反映在补发上,差得很明显。以福建今年为例,新基数8000块,去年旧基数7800块,差200块。有27年视同年限的人,每月光过渡性养老金就能多补200×1.0×27×1.3%=70.2块;没视同年限的人,这部分就补不到钱,补5个月就差351块(这是举例测算,实际钱数以社保系统算的为准)。

(二)缴费指数:平时社保交得多还是少,直接影响补多少钱

要是说视同年限是“老账”,那缴费指数就是“新账”——这个数按你每年交社保的基数,跟当年社平工资的比例算。比如按社平工资60%交,指数就是0.6;按100%交,指数就是1.0。

事业单位并轨后,交社保的基数按实际工资算,多数人的平均缴费指数能到1.2到1.5;但企业不一样,不少中小企业为了省成本,会按较低的档次交,比如只按社平工资60%交,只有部分国企、外企会按100%以上的档次交。

拿安徽今年的情况举例,新基数7999块,旧基数7842块,差157块。要是缴费指数1.5、工龄39年(含9年视同),每月基础养老金能多补157×(1+1.5)÷2×39×1%≈76.5块,加上过渡性养老金的18.5块,每月总共补约95块;要是缴费指数只有0.6,同样工龄,每月基础养老金只补约49.1块,加上18.5块过渡性养老金,总共补67.6块,补11个月就差301.4块(这也是举例,实际以社保算的为准)。这就跟存银行似的,你存的本金多,利息才多,交社保也是这个理,交得多补得也多。

(三)补充养老:有没有“第二份养老金”,差距藏在这

并轨后,事业单位基本都有“基本养老金+职业年金”,相当于多一份养老金。职业年金是单位交8%,个人交4%,钱全存你自己的账户里,退休后按月领。

比如有个事业单位退休的人,总共工作38年,2014年并轨后实际交了11年职业年金,按单位月均工资8000块算,账户里总共能有8000×(8%+4%)×12×11=126720块,按139个月领,每月能多拿126720÷139≈913块左右。这笔钱不算在基本养老金的补发里,但能让总待遇高不少。

企业对应的是“企业年金”,但从人社部门的公开信息看,现在全国只有不到10%的企业有这个,大多是国企、上市公司这些大企业。大部分中小企业没能力搞企业年金,退休后只能靠基本养老金,自然比有职业年金的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钱少一块。

三、2025年后,差距会变吗?3个趋势要留意

不少人关心“这差距会不会一直有”,结合今年并轨结束后的政策和退休人员的情况,有三个变化可以关注:

一是“新人”退休后,视同年限的优势没了。2014年10月并轨后才参加工作的人,不管进企业还是事业单位,都没有视同缴费年限,养老金全看“交了多少年、交了多少”。从今年起,第一批这类“新人”开始退休,他们的待遇差距,主要看有没有补充年金,跟“企业还是事业单位”的身份没关系。

二是企业退休、交社保多的人,能追上事业单位的待遇。现在“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规矩越来越明确,事业单位靠早年视同年限的优势会慢慢弱下来。比如福建今年基数8000块,企业退休的人要是交了20年社保,全程按200%的档次交,个人账户里能有307200块,每月养老金约为(8000+8000×2.0)÷2×20×1% + 307200÷139≈2400+2210=4610块;而同样交20年、按100%档次交的事业单位退休人员(5年视同+15年实际缴费),每月养老金约为(8000+8000×1.0)÷2×20×1% +(8000×1.0×5×1.3%)+(8000×100%×8%×12×15)÷139≈1600+520+829=2949块,企业这边反而更高(这是举例,实际以社保算的为准)。

三是过渡期结束后,事业单位待遇算得更规范。今年10年过渡期一结束,事业单位退休的人全按新办法算钱,没之前的过渡补贴了。之前有些省份对过渡期内退休的人,会按新旧办法的差额补一部分,比如江苏曾按70%补,但这类政策现在都慢慢停了,以后算待遇会更统一。

四、怕算错?3步自己核对补发金额

不少人拿到补发的钱,总担心算错了,其实自己核对也简单,就三步:

第一步,查本地今年的计发基数。上当地人社局官网,搜“2025年养老保险计发基数”,就能找到今年的数,再找到去年的旧基数,算出差额(新基数减旧基数)。现在已有8个省市,计发基数跟全口径社平工资并轨了,查的时候可以留意下自己所在的地方是不是这样。

第二步,算差额。基础养老金差额=基数差额×(1+自己的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过渡性养老金差额=基数差额×视同缴费指数(一般1.0左右)×视同年限×1.3%。把这两笔加起来,就是每月该补的钱,再乘补几个月,就是总共该补的钱。

第三步,有特殊情况就问。比如之前社保断过、后来补交了,补交那段的缴费指数按实际补的档次算;要是社保从外地转过来的,视同年限按转入地的规矩算,不清楚就打12333社保热线问,客服会跟你说清楚。

说到底,2025年养老金补发就是“按规矩补算差价”,企退和事退的差距,不是制度偏向谁,而是早年工龄、交社保多少、有没有补充养老这些实际情况不一样导致的。以后随着“新人”退休、企业里交社保多的人增多,差距可能会慢慢变小,但企业年金覆盖少、中小企业交社保档次低这些问题,还得慢慢解决。

你身边退休的朋友,这次补发的钱差多少?觉得咋做能缩小这个差距?评论区聊聊呗,咱们一起把退休“钱袋子”的事儿捋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