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黄河东岸的蜿蜒山路走进兴县,秋风里最先飘来的,是一种醇厚的甜香 —— 那是滩枣熟了的味道。在兴县的黄河滩涂边、黄土坡地上,成片的枣树像沉默的守护者,枝桠上挂满的红褐色果实,是这片土地给农人的甜蜜馈赠。从枝头的青涩到掌心的软糯,从日常的零食到节庆的佳礼,一枚兴县滩枣的旅程,藏着最地道的乡土味觉,也裹着当地人对生活的热忱。
兴县滩枣的甜,是黄河与黄土共同 “酿” 出来的。这里的枣树多生长在黄河沿岸的滩地和向阳的坡地上,黄河水的浸润让土壤保持着恰到好处的湿度,而黄土高原充足的光照和较大的昼夜温差,让枣子能慢慢积累糖分。老枣农都说:“咱这滩枣,得长够 120 天,经得住秋霜打,甜劲儿才足。” 每年清明前后,枣树刚冒出嫩芽,农人们就会挎着竹篮去枣园,给每棵树修剪枝桠 —— 多余的细枝要剪掉,才能让养分集中供给结果的枝条。到了夏天,枣花盛开时,白色的小花缀满枝头,甜香能飘出半里地,引得蜜蜂嗡嗡绕着枣树转,也为枣子的饱满打下基础。
九月末十月初,是兴县滩枣最热闹的采摘季。此时的枣子已经褪去青色,变成深红褐色,捏在手里软软的,轻轻一咬,甜汁就能溢满口腔。摘下的滩枣,要先在院子里的苇席上摊开 “发汗”。白天晒足太阳,晚上再拢起来盖上塑料布,让枣子里的水分慢慢往外渗,这样既能让糖分更均匀,也能让枣肉变得更软糯。“发汗” 要持续三四天,每天早晚都得翻一遍,不然底层的枣子容易发霉。等枣子的表皮微微发皱,就该进入 “晾晒” 环节了 —— 农人们会把枣子转移到向阳的屋顶或高台上,薄薄地摊开一层,让阳光把多余的水分晒干。晒枣的日子里,农人们总爱搬个小板凳坐在旁边,时不时拨弄一下枣子,遇到阴天还得赶紧收进屋里,生怕一场雨毁了一季的收成。
如今,兴县滩枣早已不只是当地人的 “私房甜”,也成了走出大山的特色物产。当地的合作社把滩枣进行分级包装,有的装成小袋当零食,有的做成枣干、枣圈,还有的和核桃、枸杞搭配成礼盒。每到年底,快递点里满是寄往全国各地的滩枣包裹,“不少在外的兴县人,每年都要给朋友寄几箱,说这是‘家乡的味道’。” 合作社的负责人说。
深秋的兴县,枣园里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只剩下零星的枣子挂在枝头,像一个个小小的红灯笼。王秀英坐在自家的枣树下,剥开一颗晒好的滩枣,慢慢嚼着,脸上满是满足:“这枣子,甜了一辈子,也养活了一辈子。” 一枚兴县滩枣的味觉之旅,从枝头到舌尖,从过去到现在,甜的不仅是味道,更是这片土地的馈赠,是农人的坚守,是刻在骨子里的乡土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