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众对于豪门家族纷争的关注度持续攀升,在各种娱乐新闻的评论区,人们大快朵颐,直至揭秘了各路豪门佳丽的勾心斗角,才恍然大悟,原来今时今日,尚有贵人能坐享齐人之福。
然而,豪门家族中的女性较量似乎已经上演了多年,人们会发现这背后似乎映射出古老的“一夫多妻制”的遗风,让人哭笑不得。
仔细审视人类的婚姻史,我们会发现“一夫多妻制”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历经千年。不少人误以为这一制度的存在是因为男性天性好色。但实际上,其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我们究竟为何会延续这种制度呢?
本文将通过解析中国古代一夫多妻制的产生和发展,以及男性是否真的“好色”这两个方面,来揭示一夫多妻制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首先,让我们来一探古代中国为何人们默认“一夫多妻制”,无论是皇帝还是平民百姓,其背后究竟有何隐情。
尽管古代婚姻法中强调“一夫一妻制”,但不少人疑惑于王公贵族妻妾成群。但请注意,古代礼法中的“妻子”并非现代意义上的“配偶”。简单来说,古代男子虽只能有一位妻子,却能拥有多位配偶,即妾室。即便妾室再受宠爱,其地位也难以与正妻相提并论,因此古人并非能够“娶二妻”。
古代社会中妻妾的地位和法律权利有明显的差别,比如宫廷中只有正妻能穿正红色,皇帝死后与妃嫔的安葬位置也有讲究。《大清律》记载:“妻者齐也,与夫同体;妾者接也,仅得与夫接见。贵贱有分,不可紊也。”
即便如此,我们若从现代视角将其理解为一夫多妻制也无可厚非,因为从生理性别角度来看,确实一位男子同时拥有多个妻子。
然而,这一现象是否仅仅是因为男性好色呢?电视剧里,男性往往是因为家中妻子色衰,流连花丛时见色起意,开始纳妾,人们因此习惯性地将锅推给“男性好色”。
众所周知,一个制度的产生和延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像一夫多妻制这样延续千年的制度,从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氏族社会开始,历经奴隶制、封建王朝的更迭而未被动摇。
既然这一制度能够历经朝代更迭而长存,那么其原因就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男性好色”。历史上的许多社会学家和史学家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给出了以下答案。
“父系氏族社会”
根本原因在于“经济”。许多人或许不解,为何不是政治、地位等因素?确实,这些因素有一定影响,但根源在于经济变化导致一切发生改变,并长久延续。
首先,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出现,社会结构不再像原始社会那样简单。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和父权地位的提高,男性因身强力壮成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因此,越“有钱”的男性拥有越多妻子成为社会默许的现象,一夫多妻制因此产生。
其次,上层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自然需要更多的继承人来扩大自己的控制范围。或者说,他们的众多子嗣除了正妻所生,大都充当“棋子”或“爪牙”的角色。为了增加继承人,上层阶级开始疯狂纳妾,既满足了他们的占有欲和对美色的追求,又达到了延续子嗣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
古代纳妾成风
当我们回顾历史就会发现,只要经济条件允许,一夫多妻制就无处不在。古代男子纳妾是常态,甚至在商朝时,不少贵族会纳妾以“祈福”。甲骨文中的记载可以证明,比如沉妾、炆妾等残忍行为,表明那时的男性会将自己的“妻子”当作祭品以求雨或祭神。
甲骨文中有关人祭的记载,其中记载人数的有1992条,共用人13052,未记人数的有1145条,人数多少尚无法估计。可见,奴隶主贵族拥有大量妻妾和奴隶。
综上所述,一夫多妻制中的多位妻子不仅肩负为男性生育更多后代的重任,同时也充当着玩物、祭品的角色。可见,在一夫多妻制的实践中,女性的地位何其低微。
因此,我们可以说,一夫多妻制之所以能够延续数千年,其根本原因在于“经济”。无论是经济发展导致社会阶级的形成,还是男性纳妾的经济目的,在一夫多妻制的实践过程中,经济始终扮演着关键角色。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另一个引起广泛讨论的话题——“男性好色”的说法来源及其合理性。
男性好色是天生的吗?
实际上,这一观念的形成正是一夫多妻制长期实践的结果。此外,自然界中大多数生物实行的也是“一夫多妻制”,这使人们习惯性地将雄性与男性相提并论,从而宣称男性好色是天性,甚至得出一夫多妻制的诞生和实践根本上是因为男性好色的“结论”。不过,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前文已给出解释,事实并非如此。
众多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他们试图揭示问题的答案,例如美国学者巴斯和施密特在1993年对美国某所大学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他们询问大学生在未来的时间里希望与多少异性“接触”,并得出了以下结果:在一生的时间里,男性期望的“伴侣”数高达18个,而女性的“伴侣”数不超过5个。
然而,“好色”并非简单理解的那样。从进化心理学角度看,因为人类的进化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远古男性因狩猎活动死亡率较高,与多个女性发生关系意味着他能为种族做出更大贡献,留下更多后代。
从生理角度看,女性有生育周期的限制,而男性则无此限制,因此他们有实现“一夫多妻”的先天条件。毕竟那时的人类虽拥有智慧,但生存和繁衍的本能已刻入基因,因此我们所谓的“好色”实际上是生物适应环境的本能。
然而,将这种本能简单归结为“好色”并不恰当,这种忽略现象而只看本质的行为本身有失公允。毕竟我们不能以现代人的视角去评判古人的历史,这种做法终究有失偏颇。不过,在现代社会,人类不再面临灭绝的风险,因此用道德来约束自己,克制“好色的本能”也无可厚非。
我们常说的“发乎情,止乎礼义”正是这样的意思。作为理性的社会性动物,人类已经脱离了原始人阶段,拥有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此时“一夫多妻制”显然已不适合现代社会。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前文提到的一夫多妻制和一夫一妻制,人类婚姻制度的演变史上还出现过其他婚姻形式。读者或许在历史文献中见过一些奇特的婚姻形式。
首先是“内婚制”,即近亲结婚的制度,在王室中尤为常见,不论中国还是外国,许多王室都有近亲结婚的传统。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确保血统纯正,让家产始终属于自家“姓氏”。
探究其根本,这种近亲联姻也是为了“经济利益”。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解释一夫多妻制时,指出其根本原因是经济。
近亲结婚容易导致遗传病
其次是抢夺婚,一方付出钱财,另一方将女儿嫁出,其本质与卖女儿无异。甚至在某些落后地区,男方不会给女方家庭任何财物,直接上门“抢亲”。这种完全将女性物化的情况,至今在某些偏远地区仍存在。
最后是夫兄弟婚,这在少数民族中较为常见。简单来说,就是当女性的丈夫去世后,她可能需要嫁给丈夫的兄弟,因为她本身就是丈夫家的“财产”,为了不让财产外流,人们默认了这种婚姻形式。
哈维兰在《文化人类学》中谈到夫兄弟婚时指出:
它“不仅为寡妇及其子女提供了社会保障,也是这个丈夫的家族维护对于她的性权利和对于她未来子女权利的一种方法,其实质是确保财产、权利等因素的继承性和延续性。”
可见,任何一种婚姻形式的诞生,其本质都与经济息息相关。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婚姻形式或制度的演变,现代人对于“礼金”和“嫁妆”的问题亦争论不休。大家似乎不能接受因爱而生的“婚姻”与金钱的纠葛,认为这让婚姻失去了纯洁。
但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婚姻始终无法摆脱经济的制约和影响,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一夫多妻制还是一夫一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