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诗只两首,帝王作诗4万首?历史真相藏在哪句诗里。
刘邦打仗时出生入死,当上皇帝后回老家搞了个庆功宴。喝酒喝高了,他一边敲着乐器一边唱出《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当时在场小孩跟着和声,他自己感动得哭花了脸。这首诗现在还在语文书里,说明古人觉得真不错。
他还写了首《鸿鹄歌》,讲自己年纪大了想找人继承大业。就这么简单的两首,后世文人评说起来总夸得不得了,说是写出了帝王气概和家国情怀。毕竟刘邦没读过多少书,能写出这种诗挺意外。
乾隆皇帝就不一样了,从年轻到老写了四万多首诗。每天就算忙得要死,也得挤时间写几首应付自己。他当太上皇那会儿,临死前一天还在写诗。不过这些诗大部分都是流水账,记载他今天去了哪儿,见了谁,或者随便看看风景就写几句。
大臣们捧他的话听着像拍马屁,“皇上才华盖世,诗句比李白还好”。可现在翻开书,很少有人提乾隆是诗人。人家批评说他的诗又臭又长,尽是些生僻典故和重复内容。比如他去香山玩五天就写了六十多首,哪有空讲究质量?
其实有些诗还是别人代写的。比如大学士纪晓岚偷偷帮忙补完句子。但最后都算在乾隆头上,他自己也不在意。写诗对他来说就是个消遣,跟打麻将似的必须完成任务。
乾隆写的《飞雪》倒是入选了课本,但开头几片雪花数数似的念,要不是大臣救场补充最后一句,根本成不了诗。这种凑数的作品能流传下去,大概就因为他是皇帝罢了。
后来看历史才知道,刘邦的诗是真情实感,乾隆的却是为了显示文化水平硬凑出来。前者写的是经历过的生死和家国大事,后者记录的不过是宫里日常。这就是差距吧,想留名就得真有东西,光靠数量没法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