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1904年,芬兰摄影师镜头里的辽宁沈阳:东北小哥和女护士勾肩搭背

1904年,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爆发。当年年底,一个芬兰摄影师来到辽宁沈阳(当时被称为奉天),用相机记录下奉天会

1904年,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爆发。当年年底,一个芬兰摄影师来到辽宁沈阳(当时被称为奉天),用相机记录下奉天会战(1905年2月20日- 3月10日)前夕的景象。照片现存于赫尔辛基大学博物馆。

城墙下

1904年冬天的奉天,高大的城墙下是一个集贸市场,市场内挤满了车马和行人,摄影师站在一块大石头上,正在向人群内观望。高大的三层楼阁是怀远门城楼,此时保存的相当完整。从城墙边的跑马道可以知道,这里是处于城墙内侧。

骑驴

在集市上,摄影师骑上了一头小毛驴,驴夫站在旁边牵着缰绳。摄影师手臂上戴着白色袖标,表明是一名红十字的工作者,他穿着厚厚的棉衣,身体非常壮硕,胯下的毛驴身材矮小,让人看着心痛。

小西门

摄影师在外攘门内的四平街上架起照相机,引来一些市民的围观。在镜头远端,, 一名俄国军官站在高大的城门楼下。外攘门又称小西门,是奉天城的主城门之一。

城门外

这是奉天一座城门外的景象,两根高大的旗杆竖立在道路边,路上行人熙熙攘攘,车夫驾着马车,在人流中熟练地穿行。

沈阳故宫

这张图片旁边的注释为:奉天皇城正门金銮殿。所谓的正门指的是沈阳故宫的大清门。在大清门外东西两侧对峙着两座牌坊,分别叫文德坊和武功坊,一名骑马的俄国军官和他的勤务兵立于牌坊前方,牌坊下还有一名持枪站岗的俄国兵。

火车站

建于1899年11月的谋克敦火车站,是今天沈阳火车站的前身,主体建筑为俄式风格的青砖平房。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获得车站的控制权,将其更名为 “奉天驿”。

站台上

谋克敦火车站内,一名披头散发的中国百姓和一个抱着邮包的俄国邮差合影,在他们身后,是从前线撤下了的俄国伤兵,其中一个脑袋和脚上都裹满了绷带,神情沮丧又滑稽。

锯木头

摄影师来到车站附近一个制作枕木的作坊内,两名苦力坐在地上,正操作着大锯合力将木头破开,其中一个苦力嘴巴里还叼着纸烟,苦中作乐。在他们旁边,挂着一件晾晒的长衫,说明平日他们就住在这里。

苦力

几名苦力正围在一起蹲着吃饭,一名男子从同伴口中得知身后站着摄影师,正在扭头观望。 他们或顶着毡帽,或裹着头巾,从这身打扮看,大概率是 “闯关东” 的关内百姓。为了生存,他们干着最苦的活,吃着最简单的食物。

铁道

火车站附近的铁路上,几名中国苦力正在推动一辆很大的轨道车,车上装满了铺设铁路所需要的枕木, 几个拖着长辫子的孩子在铁轨旁边玩耍。

村街

奉天城附近的一条乡村街道,道路两边是一些茅草屋顶的简陋商铺,屋顶上挑着各种各样的幌子。街道不宽,但人来人往颇为热闹。

交谈

两名俄国男子站在村街边交谈,身后的茅草屋顶上还留有残雪。清末时期,随着中东铁路的开通,大量外国侨民和商人涌入奉天,即便是在乡村集市上,也能轻易看到他们的身影。

杂耍

在街头表演杂耍的艺人,每人手里拿着一把长刀,似乎正试图把它们固定在架子上。其中一名男子衣衫不整,大概是刚刚表演过“硬气功”一类的节目。这种露天杂耍表演在从前的乡村集市上很常见,艺人们通过各种惊险的表演换取微薄收入养家糊口。

杂役

在俄国兵营里干杂活的三名中国男子,其中两个头发凌乱、神情木讷,站在镜头前一副手足无措的模样。站在图右的男子相对好一些,起码敢插着腰,尽管并不显得威风。

俄国女子

上图中的两名中国男子和一位洋人女护士的合影,女护士同样戴着的白色袖箍,当我们把两张照片进行比较时,发现两名中国男子的身体动作基本保持着原来的样子,唯一的变化是图右的男子扎起腰带,还奓着胆子把一只手搭在了女护士的肩膀上。这种情形在当年十分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