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九江文史 | 莲花池畔乡风民俗(下)

作者:蓝天保 编辑:冯晓晖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本篇原载于2015年版《百

作者:蓝天保 编辑:冯晓晖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

本篇原载于2015年版《百年莲花池》,经九江市浔阳区政协文史委员会授权刊发,编者对原文进行了必要的修订。

续前篇《九江文史 | 莲花池畔乡风民俗(上)》。

结婚撒帐歌迷人

早年在莲花池遇上有人家结婚,左邻右舍都会去赶热闹,不仅可以目睹新娘子的美艳,而且可以抢到糖果之类的喜物。老九江人结婚一般不兴“哭嫁”,而外县迁入九江的人却把本地的风俗带到了九江,女儿出嫁便有“哭嫁”之说,而且有相当长段的“哭嫁歌”,取“越哭越发”之意。

洞房花烛夜,新郎新娘并坐床沿,初掩房门,先撒开门帐。婚礼司仪手托果盘,内盛米花,由堂屋撒向洞房,于是开始诵唱动人的“撒帐歌”。

撒帐歌有不同的版本,比较简单的便是:“伏以:天地开帐,日吉时良。周公制礼,男女成双。新郎新娘,步入洞房,男才女貌,共枕同床。夫妻恩爱,义重情长,早生贵子,龙凤呈祥。妯娌和睦,孝顺爹娘,左邻右舍,彼此谦让。勤俭节约,家道兴旺,百年好合,五世其昌。”

另一个版本的唱词是:

一撒天地君师,二撒福禄寿三星。

三撒香炉花瓶成双对,四撒氏门中喜盈盈。

五撒五福临门早,六撒六合同春时。

七撒夫妻同偕老,八撒八洞神仙下凡尘。

还有一种唱词:

大红花烛照洞房,四壁映辉亮堂堂。

两边摆起箱和奁,中间安上绣花床。

快快拉开纱罗帐,请将挂到金钩上。

床头放好鸳鸯枕,床边端坐美貌娘。

上身穿的红绫袄,下身穿的绸缎装。

八幅罗裙暖如春,打扮哥哥赛潘郎。

花好月圆种福种,百年夫妻恩爱长。

撒过开门帐,亲朋老幼涌入洞房,并向床上的新郎新娘身上撒米花,于是“闹新房”的序幕正式揭开,进入闹新房节目的环节。

元宵节夜灯火明

每年正月元宵节之夜,莲花池是除大中路外九江最热闹的地方。位于南门口的环城路、丁官路、庾亮南路等地段,由于商店相对集中、人口稠密,闹元宵的组织者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一显身手的极好机会。

早年的元宵花灯表演,都是以某一个单位或某一个村庄为代表,到人多的地方表演,毫无疑问能提高知名度,同时也能产生极大的广告效应,为本单位、本村树威扬名。

那时的元宵夜,所有的花灯都会集中到人多的地方展现自己的风姿。比较有规模的花灯队,一般都有龙灯、蛙壳灯、踩莲船、舞狮、桃花篮、踩高跷、打莲枪、武术队、铜鼓唢呐队等等。有的团队还带上采茶戏、黄梅戏,每到一地演上一段精彩唱段。

1948年元宵节,南京

其实元宵闹花灯几乎正月初几便开始,到十五元宵夜才进入高潮。每到一地,迎接的爆竹声不绝,观看的人也是摩肩接踵、人山人海。舞龙灯的长度不等,有九人、十三人,还有更长的。记得早年九江最长的龙灯是九江湖北机器房(搞纺纱织布的)龙灯队,总共有六十多节。这种长龙舞起来跟活龙一般,非常好看。龙头前有龙珠引路,表演有“神龙戏珠”“飞龙抢珠”等情节。舞起来翻滚腾跃,忽上忽下,令人目不暇接。

舞龙前,会在接龙者门前唱“龙灯歌”,唱词一般是祝某某家、某某店幸福太平之类。为此,辑《十保佑》灯歌于后:

锣鼓一打闹沉沉,全角老龙下凡尘。

一保老者多福寿,二保少者儿满庭。

三保高堂吉星照,四保儿孙多孝敬。

五保五谷多丰产,六保六畜无灾星。

七保风调又雨顺,八保江山永太平。

九保万民都富裕,十保十全喜盈门。

吉利禁忌有规定

在莲花池,人们的语言和禁忌总体上与九江大多数地区一样。但由于聚居人员构成多元化,因此一些周边农村的习俗也不可避免地带到了这里。

比方说,喜好事成双,以偶数为吉。吉“八”,若要发,不离八,所以结婚喜欢挑个带“八”的日子,如初八、十八、二十八等。

吃饭的桌忌两块板拼做,因农村厕所缸板为两块,所以吃饭的桌面板要么是整的,要么是三块以上拼的。

一胎生一只狗或两只猪都是不吉利的,俗有“双猪独狗,锅灶瓢走”的说法,意倾家荡产。

吃饭时桌上忌放三道菜,因为敬鬼神才用三道,活人吃饭不能等同。“三斤四两”不能说(湖口双钟镇忌三斤六两),因为这与送吊唁亡人的钱纸数一样,视为不吉,扫兴。

饭桌上的规矩,陈尚秋绘

卖东西忌秤七斤半这个重量,俗称“人头七斤半”。售货员遇到这种情况都会见机避开这个数字,以免引起口角事端。

入学、拜师忌选“三”“六”“九”,农村训小牛初次耕田是三、六、九,所以必须避开。

早年卖肉的都是自宰自卖,实际上卖肉的本身就是屠户。对屠户,猪肝要说买“猪叶子”,因为“肝”与“干”同音,意为猪源枯绝,对屠户不利。过年杀猪称“福年猪”,杀鸡要说“做年鸡”,忌说“杀”字。猪头称为“猪神福”(此种禁忌说法多为星子、湖口、都昌等地人)。

家中寡女出嫁不能说“嫁人”,因为“嫁人”是贬义,多半指改嫁,二婚才叫“嫁人”,此种风俗湖口人尤其注重。

家属病故,不能说“死”,应该说“辞世”“走了”“过世”“故身”等,只有对仇家才用“死”字。

除夕、正月初一不吉利的话不能乱说。为怕小孩不懂事乱说,所以在家中墙壁贴上“百无禁忌”的红纸。

此外,表示喜庆都用红色,如红花、红联、红窗花、红喜字、红福字、红发财等。只有死了人才用白缟、黑纱。孝子、孝女穿白衣、白帽、白鞋。家人病故后,过年的春联也要改颜色:翌年春联白纸,次年用黄纸,再次年用蓝纸。

乔迁新居,一般先搬柴,因为“柴”与“财”谐音,意为“招柴进宝”。

过年时,正月头三天扫的垃圾不能倒,要放在家里,只有过了正月初三才能倒掉,说是怕把家里的财扫走(此习现已改)。

回民风俗重清真

在莲花池有近二十户从河南迁入的回民,家乡的风俗——伊斯兰的信仰,也被他们原封原样地带到了新地。总体来看,饮食上他们比较喜好传统面食,而且花样繁多,有拉面、撒子、长面、大饼、烧饼、馄饨、油条、馓子等。回民饮食鲜香,制作精巧,而且甜食占了一定比例,比较有名的甜菜有“它似蜜”“炸羊尾”“糖醋里脊”等。米面中甜食更多,诸如凉糕、江米糕、八宝甜盘子、甜麻花、甜撒子、糍糕、柿子饼等。

炸羊尾

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民喜欢住在清真寺周围,而莲花池距清真寺也就四百多米,这样无论是做礼拜或参加节日活动都十分方便。回民特别爱吃牛羊肉,这与伊斯兰饮食思想有关,因为伊斯兰提倡食牛、羊、鸡、鸭、鱼,禁戒食猪、驴、骡及凶禽猛兽之肉。伊斯兰所提倡的“佳美食物”,都是纯洁、可口、富于营养、外形美观、鲜香口感的食物。所谓“清真”,实际上是指纯洁天然,以及卫生营养之意。

伊斯兰信徒只食由伊斯兰信仰者屠杀的动物,不食意外死亡的动物,不食动物血。忌讳客人在家吸烟喝酒,吃食物时要掰成小块,不喜狼吞虎咽,忌讳用食物开玩笑,更不能用禁食的东西打比喻。禁止在别人面前袒胸露臂,也忌讳别人在背后诽谤和议论别人短处。

基督教徒礼拜多

基督教是近百年才传入九江的,天主教只是基督教的三大教派之一。自1880年美国卫理公会传教士库士非和濯雅各二人在南门湖畔购置大块土地建立学校和教堂后,基督教正式入驻九江。居住在莲花池东南、与教堂毗邻的人,是九江最早受到基督教派影响的人群之一。

基督教风俗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礼拜”多,如日礼拜、圣餐礼拜、结婚礼拜、追思礼拜、安葬礼拜等等,还有感恩节、复活节、圣诞节、圣灵降临节、受难节等名目繁多的节日。

编者摄于2023年1月

在众多“礼拜”中,圣餐礼拜很值得一提。据说著名的《最后的晚餐》画作,正是为纪念这特殊的日子。基督教规定在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日举行纪念耶稣与门徒共进晚餐的仪式,由主礼人(牧师或长老)预设面饼和葡萄酒(或葡萄汁)祝祷,表明饼和酒是耶稣在十字架上的身体和血,然后分给信徒,以此纪念耶稣的救赎。但受圣餐的人必须是已经过洗礼或受过浸的信徒。信徒在领取圣餐前先要省察自己,如果有罪,就应立即认罪,然后再吃圣餐。

结婚礼拜也是基督教徒一种十分隆重的婚庆活动。基督教徒的婚礼多半选择在教堂举行,由牧师或其他有圣职的人主持。婚礼开始时,新郎新娘在圣台前会合,由牧师为之证婚,整个仪式十分庄严,有唱诗、祈祷、证婚人作勉词、交换戒指等环节。仪式结束后,新郎新娘在浪漫悠扬的音乐声中牵手迈出教堂。

以上林林总总,述说了一些莲花池人的日常生活习俗。由于莲花池人来自四邻八乡,风俗习惯各有不同,笔者只是肤浅地举了一丛例证而已。本想多写几句,由于篇幅所限,只好就此打住。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