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京银座的奢侈品店前,欧美游客依然排着长队,但曾经占据半壁江山的中国面孔正迅速消失。
成田机场的值机柜台前,一位中国游客默默取消了已预订的返程航班。同一时间,在上海、广州、成都等地的航旅平台上,成千上万的赴日行程正被批量取消。
过去一周,12条中日航线取消全部航班,赴日航班取消率一度逼近22%,创一个月来新高。
而在首尔仁川国际机场,中文播报的航班信息不绝于耳,明洞购物街的商户们早已熟悉支付宝扫码支付流程。曾经偏爱日本的的中国游客,正静默转向韩国及东南亚市场,一场东亚旅游格局的重塑正在发生。
01 日本旅游遭遇寒流日本旅游业正经历一场突如其来的寒冬。2025年初,日本还享受着疫情后的旅游复苏红利,第一季度接待外国游客数量突破千万大关,达到1054万人次。
日元汇率持续走低,让日本成为全球游客的“折扣天堂”,短短三个月内,外国游客在日本消费金额高达2.27万亿日元。
然而局面在年底发生逆转。自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就台湾问题发表挑衅言论后,中国多部门接连发布赴日预警。
市场的反应远超预期。日本乐天平台数据显示,赴日机票预订量暴跌60%,东京和大阪酒店取消率飙升至40%。航司迅速调整运力,国航、东航、南航等六大航空公司推出涉日航线免费退改政策。

就在日本旅游业遭遇寒流的同时,韩国正迅速接纳转移的中国游客。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游客人数同比增长130.7%,达到112万人次。
韩国之所以能成为替代选择,得益于其精准的市场策略。从2025年第三季度起,韩国对中国团体游客实施短期免签政策。
中国游客在韩国的消费能力令人瞩目。数据显示,中国游客人均信用卡消费达到88.9万韩元,是日本游客的1.5倍。韩国央行的研究表明,每增加一百万中国游客,能直接推动韩国GDP增速提高0.08个百分点。
03 东南亚市场积极布局东亚旅游格局的重塑不仅限于日韩之间。东南亚各国正积极承接这波转移客流。越南今年前八个月接待中国游客同比增长44.3%,中国游客赴越南数量已超过泰国。
泰国传统上是中国游客最青睐的东南亚目的地,但今年前八个月,中国赴泰游客累计降幅达到35.3%。
马来西亚则借助中马互免签证政策,2025年上半年中国游客同比大增35.6%。新加坡免签政策持续提升当地旅游业吸引力,7月接待的中国游客数量创下历史新高,达到41.45万人。
市场分流呈现多元化趋势。一些“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也迎来爆发:格鲁吉亚预订量同比增长5.7倍,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土耳其成为新宠。

历史经验表明,中日旅游热度始终与政治气候紧密相关。在2012年钓鱼岛争端期间,中国赴日游客量曾骤降近40%,恢复耗时三年。
2023年福岛核污水排海后,赴日意愿再度冷却,游客转向韩泰市场。不同的是,今天的替代选项已远比十年前丰富。免签政策覆盖的国家从个位数增至十余个,航司运力不再局限于东亚,中国游客的选择权前所未有地扩大。
中国游客的选择越来越理性,越来越敏感于政治氛围与安全环境。当一个国家把地缘政治置于经济现实之上,它就必须承担市场反噬的代价。
这场由政治引发的旅游变局,本质是一次市场主权的觉醒。中国游客不再只是“行走的钱包”,而是带着国家尊严与个体判断的旅行者。
05 东亚旅游新格局东亚旅游市场正在经历一场结构性重置。日本凭借文化渗透和高效的基础设施建设,一度稳坐旅游流量王者宝座。韩国以灵活的签证政策和对中国市场的深度挖掘,实现了旅游业的快速复苏。
中国则依托持续深化的开放政策,推动入境游进入强劲增长轨道。2024年全年中国接待的入境游客数量同比激增96%,总消费高达942亿美元。
未来的出境游竞争不再是价格或直飞便利的比拼,而是目的地稳定性与信任感的较量。游客买的不只是机票和酒店,更是安全感。
区域协同发展成为新趋势。中日韩游客互访率提升,日本游客热衷贵州酿酒,韩国游客在长白山跳广场舞,文化共生初现雏形。未来可能实现“一张票玩遍三国”的愿景。
随着签证便利化、支付国际化、服务精细化不断推进,中国旅游业从慢热到爆款的转变路径日益清晰。游客用脚步投票,最终将推动一个更加开放、互联的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