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记述的是一群中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但纪录片《风起前的蒲公英》却分分钟都写满了“离别”两个字。正如片中老师说的那句话:“流动的孩子加上流动的老师,孩子们就要经历各种的离别”。整个观影过程数度落泪,因而为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才是没有被粉饰的真实人生。真实的感染力,胜过一切的艺术加工。
《风起前的蒲公英》故事聚焦于北京第一所打工子弟中学——蒲公英中学。观影过程,会很容易让人想起另一部纪录片电影《棒!少年》,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困境家庭的少年们,齐聚在爱心棒球俱乐部,为了明天而拼搏。两所机构,都在北京的大兴区。战台烽也曾经在这里生活过多年,观影过程更有强烈的代入感。
不同于《棒!少年》的孩子们,还可以通过体育的竞技,打出一片天空,蒲公英中学的孩子们,或许更加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他们的父母,都是北京这座城市的建设者、服务者、奉献者,但他们却并没有在这座城市参加高考的权利,风起之前,已经注定了这帮孩子们要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散落到四方,回故乡,去一切可以接纳他们的地方。
虽然校舍由旧焕新,让人感到一些欣慰,但对于这里的老师们而言,旧的学期结束,却要不得不问下同学们,下个学期都有谁转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习生活的不确定性。学校成立的合唱团,去为慈善晚宴表演,去参加各种活动,他们唱着《北京欢迎你》,却又怎能以小小主人公的身份,唱出欢迎客人们的热情呢?因为,他们也不是这座城市欢迎的人啊。
尽管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来自高等音乐学院“人才摇篮计划”的选拔,要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免费继续深造的机会,但像云云,不小心动了学院的钢琴,就被刷了下来。诚然,到任何地方都要守规矩,但这帮好奇的孩子们,或许那一刻所触碰的,就是她们这辈子能摸到的最好的钢琴了。这样的结局,也确实让人意难平。
由此也会想到,在暑期的北京,很多拖家带口来旅游的家庭,挤在地铁车厢门前,门一开就一拥而进。其实,不一定是他们不守规矩,也许他们根本都不知道要站在两边先下后上的道理。有些规则,是需要提前告知,并慢慢的培养。
片中,最调皮的小男生权煜飞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好苗子,有的栽在了黑土地里,有的栽在了红土地里,有的栽在了沙漠里……”蒲公英中学的孩子们,无疑都是栽在了沙漠里的苦孩子,即便拼了命的生长,也只能感受到仅有的阳光和雨露。影片海报上写:“长大之前,放声歌唱”,但是长大以后呢?
影片的故事,拍摄于几年前,止于2018年,更想知道,蒲公英学校的老师们,还有那些留给我们深刻印象的孩子们,权煜飞、张展豪、王路遥、冯小云……在经历了又一次社会阵痛之后,如今生活的怎样了。
究竟是什么扼住了了孩子们成长的咽喉?这部纪录片虽然没有深究,当然也无法深究,但主创们无疑已经将这巨大的社会化悲剧传递给了每一位观众,已经足够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