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支流浍水之畔,新绛县城西北的土岗上,一座红墙灰瓦的古寺在槐荫里静立。推开斑驳的山门,"敕赐福胜寺"的匾额下,弥陀殿的琉璃鸱吻在阳光下泛着幽蓝,大雄宝殿内,400余尊悬塑佛像层层叠叠,衣袂垂落如瀑,莲台上的童子执莲微笑——这座藏在晋南乡野的"元明艺术宝库",正以悬塑与壁画的绝唱,诉说着中国佛教造像的巅峰往事。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胜寺以"元代建殿、明代塑像、清代补绘"的三重艺术叠加,成为晋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今年谷雨,记者随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专家探访,结合最新修复成果与沉浸式体验升级,为您奉上一份"赏悬塑梵韵,品壁画春秋"的全维度攻略。
从"敕建古刹"到"艺术孤岛":福胜寺的千年文脉福胜寺的"奇",在于艺术的跨界融合;福胜寺的"厚",成于历代匠人的接力守护。
"福胜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初名'福寿寺',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赐名'福胜'。"新绛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李宏介绍,寺内现存最早建筑为元至元年间(1264-1294年)重建的弥陀殿,大雄宝殿则为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增建,清代多次修补。这种"元殿明塑清补"的格局,让福胜寺成为研究中国佛教建筑与艺术演变的"活标本"。
最震撼的是寺内的两大艺术巅峰:
大雄宝殿悬塑:420余尊彩塑悬于18米高的穹顶与四壁,以"华严三圣"为中心,上层是药师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中层是观音、文殊、普贤等八大菩萨,下层是十八罗汉、护法神将,最底层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群像,连衣纹的褶皱里都藏着小沙弥挑担、童子戏蝶的细节。
弥陀殿壁画:殿内东西山墙绘有20余平方米的明代壁画,主题为"西方净土变",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台,周围百千天女散花、乐伎奏乐,衣袂飘举如临风动,线条流畅如吴带当风。
"这些悬塑用了'贴金沥粉'工艺,菩萨的璎珞、佛座的莲瓣都鎏了金。"修复师老周指着大雄宝殿的一尊观音说,"明代匠人怕颜料脱落,还在泥胎外刷了层蛋清——你看这衣纹,400年了还跟刚塑好似的。"
76岁的守寺人王奶奶回忆:"我嫁过来时,寺里还有和尚住。文革时红卫兵要砸佛像,村里老人用草绳缠住悬塑,说'这是老祖宗的手艺,砸了要遭报应'。后来修复时,专家从泥胎里清出半块清代铜钱,说是当年匠人藏的'镇物'。"
福胜寺的游览,既是对视觉的震撼,也是对艺术的朝圣。记者梳理出四条经典路线,覆盖文物鉴赏、文化探秘与沉浸式互动需求。
路线一:大雄宝殿·仰望"立体佛经"(必打卡,建议停留2小时)起点:山门→ 核心段:大雄宝殿→ 终点:殿后"悬塑细节窗"
大雄宝殿是福胜寺的灵魂。跨过门槛,抬眼便是悬塑长卷:
顶层:三尊贴金大佛(药师、阿弥陀、释迦牟尼)结跏趺坐,背光錾刻卷草纹,鎏金层历经风雨仍泛微光;
中层:八大菩萨或持经、或抱琴,其中一尊地藏菩萨手持锡杖,杖头挂着的"幽冥灯"细节惊人——灯盏里的火焰竟用红、黄、橙三色分层,似在跳动;
下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最是生动:童子攀爬石阶,衣摆被山风吹起;老妇拄杖指引,脸上的皱纹都清晰可见;连石缝里的野花,花瓣都分出了阴阳向背。
"注意看这尊'哑罗汉'。"李宏主任指着殿内右侧一尊罗汉说,他半张着嘴,眉峰紧蹙,手势似要说又止,是明代彩塑中罕见的"写意派"代表作。殿内光线较暗,建议用手机闪光灯侧照(低亮度模式),能看清彩塑的矿物颜料层次——石青、石绿、赭石在泥胎上晕染,历经百年依然鲜活。
路线二:弥陀殿·细品"净土画卷"(壁画爱好者必去,1小时足够)弥陀殿虽小,却藏着另一重惊喜:东西山墙的明代壁画与悬塑主题呼应。
东墙:绘"阿弥陀佛接引图",佛手持莲台,下方众生合十跪拜,有的骑马、有的挑担,反映明代民间对往生净土的想象;
西墙:绘"天女散花",28位天女手持莲花、宝瓶,衣袂飘向佛国,其中一位天女的发髻上插着明代流行的"牡丹头",连簪花的样式都与《宪宗元宵行乐图》如出一辙。
"这些壁画采用'铁线描'技法,线条比头发丝还细。"修复师小陈介绍,壁画中一位乐伎弹奏琵琶,手指按弦的位置、琴弦的弧度都精准如实物,是研究明代乐器形制的珍贵资料。
路线三:文物展厅·解密修复密码(2025新开放,需额外预约)今年景区开放的"悬塑重生"展厅,用实物、影像还原了近年修复过程。展柜里陈列着从大雄宝殿取下的明代泥胎残片(表面仍有矿物颜料残留)、修复用的传统工具(如竹片、麻丝、矿物颜料罐),以及3D打印的悬塑模型。
"2022年修复时,我们发现一尊飞天的飘带断裂,通过比对同时期彩塑工艺,用麻丝加糯米浆重新粘合。"修复组组长老周说,展厅内的VR设备可模拟"高空修复悬塑"场景,游客能体验用棉签清理灰尘、用竹片加固泥胎的全过程。
路线四:禅意小住·体验古寺日常(周末限定,需提前预订)福胜寺旁新建"福慧居"民宿,提供"宿寺听禅"体验:
晨课抄经(6:00-7:00):跟着僧人诵《金刚经》,用寺藏清代狼毫笔抄写经文;
素斋疗愈(11:30-13:00):品尝"福胜斋"——用寺后菜园的茄子、豆角做的素臊子面,配新绛醋腌的糖蒜,开胃解腻;
夜观星斗(20:00-21:30):古寺地势高,无灯光干扰,躺在槐树下听守寺人讲"明代匠人点灯塑像"的故事。
为深化文化体验,福胜寺景区今年推出多项特色服务:
服务升级:讲解更"有温度""守寺人讲古":每日9:30、15:00,由76岁的王奶奶担任讲解员,她会指着悬塑说:"这尊观音的璎珞,是我爷爷那辈人用庙里的废铜熔了重铸的。";
儿童导览手册:推出"福胜寺寻宝图",孩子可按图寻找悬塑中的"善财童子""飞天",找到后盖纪念章;
线上数字馆:小程序上线"悬塑360°全景",无法亲临的游客可在线放大观察彩塑细节,听AI讲解工艺。
活动升级:四季主题浸禅意春醒佛事(4月):举办"浴佛节",用山泉水为悬塑诸佛"净面",游客可参与洒净、献花;
夏避炎夏(6-8月):开设"古寺纳凉"夜场(19:00-21:00),听非遗传承人讲"悬塑里的民间信仰",学做草编飞天;
秋染层林(9-11月):结合新绛"秋粮丰收",在寺外步道布置摄影点,举办"悬塑与秋实"主题创作赛;
冬藏静修(12-2月):开放"暖阁读书",在弥陀殿旁的小阁楼里,读《新绛县志》,喝寺藏陈茶。
安全升级:守护"艺术孤岛"更精细限流预约:每日最大接待量500人(分时段预约),大雄宝殿内设置电子围栏,控制同时参观人数;
环境调控:殿内安装温湿度监测仪,冬季开启地暖防潮,夏季用新风系统控温,确保彩塑不受侵蚀;
应急救援:配备专业文物保护员,定期检查悬塑固定件,发现问题立即启动修复预案。
开放信息:
新绛出发:自驾(约15分钟,导航"新绛福胜寺");或乘公交1路至"福胜寺站";
运城出发:乘高铁至新绛南站(15分钟),转乘公交10路至县城,打车10分钟即达。
时间:8:00-17:30(全年开放,16:30停止入场);
门票:35元/人(含弥陀殿壁画讲解),悬塑展厅套票55元/人;
交通:
游览贴士:
福胜寺面积较小(约6000㎡),但大雄宝殿需仰头观赏,建议穿舒适鞋子;
大雄宝殿内禁止拍照(闪光灯会加速颜料褪色),弥陀殿壁画可拍照但勿触摸;
寺前有免费停车场,节假日车位紧张,建议早8点前到达。
周边联动:
顺路逛"新绛绛州署"(明清官署建筑群,距福胜寺10分钟车程),看"天下第一衙"的威严;
品尝"新绛牛肉饺子"(皮薄馅大,汤头鲜香,推荐"老字号饺子馆",人均50元)。
记者手记:福胜寺,是悬塑的奇迹,更是匠心的传承离开时,我在山门外遇到58岁的彩塑修复师李师傅。他正蹲在台阶上,用毛笔蘸着矿物颜料修补一尊小罗汉的衣纹。"我师父当年修过福胜寺,现在我带着徒弟也在这儿守着。"他指着穹顶的悬塑说,"这些小人儿,不是泥做的,是明代匠人的心血,是咱们中国人的审美。只要有人看、有人学,它们就不会老。"
这句话道尽了福胜寺的魅力。它不仅是一座藏于乡野的古寺,更是一部立体的元明艺术史——悬塑里的每一尊佛、每一个童子,都是匠人用指尖写就的诗;而一代又一代守寺人、修复师、游客,则用守护与热爱,让这份跨越时空的艺术,永远鲜活。
这个秋天,不妨来福胜寺走走。不必急着打卡,只需在大雄宝殿里仰头望一望,看悬塑的穹顶如何将人间烟火与佛国仙境揉成一团;在弥陀殿的壁画前驻足片刻,读明代画工如何用线条讲述"西方净土"的故事。你会发现,所谓"艺术巅峰",不过是有人愿用一生,把信仰与美,刻进时光里。
(注:文中活动信息截至2025年9月,具体以景区最新公告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