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8日,向佐在社交平台的一句“说话的人请有点底线”,将“向家破产”的传闻推向舆论高潮。这场看似突兀的家族危机,实则是传统豪门在流量经济时代遭遇的信任危机与转型阵痛的缩影。
此次风波的导火索,源于网络匿名博主对向家财务状况的猜测。尽管缺乏实质性证据,但“向家破产”的话题仍迅速登上热搜。向佐与向太于同日高调回应:向佐以“底线论”暗讽造谣者,向太则直指传闻“蹭流量”,并强调家族资产未受影响,包括珠宝、豪宅及千名员工规模的企业仍在运转。
事实上,这并非向家首次卷入财务争议。2024年底,向佐因“为第三方担保”的140万港元赌债纠纷被诉诸法庭,尽管美高梅声明债务已清且向佐未涉赌,但舆论已对其家族信誉造成冲击。此次“破产”传言,或是公众对豪门财务透明度的惯性质疑。
向家的回应之所以引发争议,与其近年来的商业转型密不可分。向太陈岚自2022年进军直播带货后,迅速成为行业标杆:首场直播销售额破亿,2025年单场直播销售额仍稳定在千万级别,甚至推出单价近2万元的奢侈品手袋。此外,她推出的高价知识付费课程《向太向上闺蜜圈》累计销售额超300万元,被网友调侃为“豪门版成功学”。
向佐则通过“抽象人设”在短视频平台积累流量,从电影《门前宝地》的票房失利到全民模仿热潮,其转型路径充满争议。尽管影视事业未达预期,但凭借直播与综艺曝光,他仍稳居流量赛道。
公众对向家的质疑,折射出对传统豪门的刻板认知与新时代价值观的冲突。一方面,网友认为“带货”“玩梗”有损豪门精英形象;另一方面,向家频繁的危机公关又被视为“此地无银”。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豪门财富的“隐形性”与公众的“窥私欲”形成张力。向家虽坐拥百亿资产,但信托机制与商业布局使其资产难以被外界量化评估。这种信息不对称,为谣言提供了滋生空间。
这种转型虽被诟病为“自降身价”,实则是豪门适应流量逻辑的必然选择。正如社会学者所言:“当‘资源型贵族’遭遇‘流量民主化’,主动拥抱争议比被动防御更符合生存法则。”
“向家破产”风波终将随时间淡去,但其背后折射的阶层叙事变迁值得深思。豪门的“破产”传言,本质是公众对财富代际流动的焦虑投射;而向家的反击,则展现了资本在舆论场中的强势话语权。或许正如网友所言:“真相不重要,重要的是向家还能让1127万抖音粉丝继续为399元的课程买单。”在这场流量与体面的博弈中,没有真正的赢家,只有不断重构的规则与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