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报道,10月3日,央视《必胜》专题片披露的2024年东海空战细节,歼-16与F-22的对抗确实呈现了非隐身战机在体系支撑下压制隐身战机的经典案例。此次交锋中,西部战区空军飞行员李超驾驶歼-16通过战术机动和体系协同,成功锁定两架F-22并迫使对方撤离。
歼-16飞行员李超通过桶滚机动倒飞越过F-22,两机最近距离仅10-15米,随后同时锁定双机并迫使对方撤离。这一动作体现了飞行员的高超技术和战机的高机动性。
歼-16的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对F-22(RCS约0.03㎡)探测距离达133-160公里,配合空警-500预警机的中继引导和地面反隐身雷达(如JY-27A)的信号放大技术,形成“发现-跟踪-锁定”闭环。
F-22在此次交锋后未再出现在中国近海,央视称其为“有且只有一次的碰面”。
歼-16雷达TR单元数量全球最多(2048-2680个),对隐身目标探测能力接近AIM-120D导弹射程。
歼-16航电系统移植歼-20技术,融合雷达、红外等多传感器数据,显著提升目标识别精度。
地面协同:JY-27A等反隐身雷达通过列阵技术放大F-22信号6万倍,实现全方位监控。
此次验证了“非隐身战机+反隐身体系”对抗五代机的可行性,但部分观点认为稳定跟踪距离可能短于理论值,且空空导弹导引头对隐身目标或存在失效风险。
F-22虽具备超音速巡航(1.72马赫)和矢量推力机动优势,但其雷达(AN/APG-77)和导弹(AIM-120D)性能在体系对抗中可能被抵消。
歼-16的“近战碾压”本质是体系优势的体现,而非单一战机性能的绝对超越。其成功依赖于反隐身体系、飞行员战术素养及多传感器协同,而F-22的隐身优势在特定环境下被大幅削弱。这一案例为后续歼-20对抗五代机提供了重要战术参考。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