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清末胶东的百姓生活:妻子和小妾同桌吃饭,女学生的衣服太难看了

历史上,胶东地区是指 “胶莱河以东”的 区域,包括今天的“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 等多个地级市,现在的山东半岛,

历史上,胶东地区是指 “胶莱河以东”的 区域,包括今天的“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 等多个地级市,现在的山东半岛,是山东省乃至全国的经济高地之一。

那么,在100多年前的清末时期,在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到底是一种怎样生活的状态,下面这组老照片或许能提供一些参考。’

胶东人家

一户胶东人家的合影,婆婆、丈夫、妻子和一双儿女。婆婆裹着小脚,妻子却是天足,由此推测妻子大概率是一名旗人。从背景中的房屋结构看,这户人家的男主人很可能是一个与洋人打交道的商人。

吃饭时间

一户上流人家吃饭的场景,男子和他的妻妾以及两个孩子围桌而坐,身后挂着一张“虎啸图”。抱着孩子的小妾原本应该坐在下首的方凳子上,只是为了照相方便才得以和丈夫面对面而坐。

露头饭场

普通人家吃饭就没有这么讲究了,一碗粥,一个馒头就是一餐饭,在院子里随便找一个地方坐下就开吃。在八仙桌腿上靠着一个箩筐,里面装着一些黑色的馒头。馒头管够,在当时已经是一种奢侈行为了。

路边小摊

坐在路边的两名小贩,所售卖的物品是一些小瓷碗和铁勺子之类的日用品。身后的房屋是石砌和土坯共同组成的民居,茅草屋顶,而房门只是一面用秸秆制作的箔。

街道

摄影师依旧将镜头对准了街道。路边的房屋是胶东地区典型的石砌民居,下部以石块垒砌,上部为白墙灰瓦,屋顶上铺着的鱼鳞瓦,看着非常整洁。不远处,过来了一辆人力车,上面坐着一个德国水兵。1897 年、德国以 “巨野教案” 为借口,出兵占领了胶州湾,胶东半岛成了德国的势力范围,由此也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木匠

四个木匠正在庭院里干活,他们手里所使用的是中国传统的木工工具,从左到右分别是:凿子、锯子、刨子和木钻。其中用锯子的匠人面前还放着一个墨斗。中国工匠就是靠这些简单的工具创造出了数不清的精美木器,建起了无数气势恢宏的房屋。

拉大锯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这首儿歌所描绘的劳动场景就是画面上的样子。“拉大锯”是为了将巨大的原木破开,加工成木板或方木,需要两个人的协力配合,依赖的是工匠的经验和技巧。

唱大戏

在这组图片中,恰巧也有一张“唱大戏”的场景。戏台是用竹子、木头和布幔搭建起来的,简陋却实用。戏台上演员身着传统戏服正在卖力表演,台下聚集了大量观众,但几乎是清一色的男子。

洗衣服

过去的女子不合适抛头露面,但干活时除外。几名妇女正在路边的小溪流中洗衣服,几个孩子坐在溪边的大石块上玩耍。不远处就是一些掩映在绿树间的房屋,树下还拴着一头毛驴。

石磨

一名男子站在庭院里,正在看着一头毛驴拉磨加工粮食。石磨不是安置在磨台上,而是放在一个圆形的桌子上,这样的设置很少见。干活的驴子被蒙上眼睛,以防止它偷吃粮食或转晕了。

女孩子

这张照片反映的是三个女孩子劳作的场景,她们的身份是女子学校的学生。两个女孩子在推磨加工玉米,一个女孩子正在用“箩”将磨好的面粉过细。其中一个女孩子裹着尖尖的小脚,身上的衣裳又肥又大,毫无美感,也不知这种又费布料又难看的衣服是怎么设计出来的。

出行

这是当年胶东地区女子典型的出行场面,因为裹着小脚,只能骑着牲口远行。女子骑在马背上,怀里抱着一个孩子,两侧的箩筐里各坐着一个,像两个小保镖。女子为了躲避镜头,故意将脸扭到一边。马夫的年龄不大,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

播种

三名男子正合力在田野里播种,所使用的工具叫作耧车,一人拉车、一人掌把、一人扶耧,分工明确。三人都光着脚。从画面可以分析当地的土壤为沙土地,所以不怎么费力。

脱粒

在一个小山坡上,几个人合力推动一根长竹竿,在竹竿的一头悬垂着一个木质的架子,显然是在干某种农活。照片的注释为“打谷”,但看不太明白是如何操作的,还盼当地朋友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