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位骑行爱好者围坐在一起,仔细地挑选着韭菜。闲聊中得知,谢师傅曾在八十年代参军,退伍后务农为生,并成功培养出了两名研究生。
谢振民,生于1962年,来自城郊的金村。
1979年深秋,谢振民和父亲在地里忙活时,听说村里开始招兵了。然而,他的父母对此却默不作声。
谢振民看完《南征北战》和《渡江侦察记》后,内心充满了英雄主义的激情。他立刻萌生了参军的强烈愿望。
然而,谢振民的父母有着更长远的考虑。1979年,南方的战事正处于紧张状态,他们所在的小镇已经有好几位军人阵亡。出于对儿子安全的担忧,谢振民的父母不希望他成为一名需要上战场的士兵。
村干部们深知村民的想法,经过反复走访和劝说,不少家长逐渐认识到参军报国的重要性,最终不再阻拦子女入伍。
12月4日,谢振民与同村通过征兵体检的年轻人一同出发,他们先是挤在密闭的火车车厢里颠簸了五六个小时,随后又换乘一辆遮着帆布的军用卡车,最终抵达了位于偏远地区的新兵训练基地。
入伍后的头七天,司务长给每个新兵发放了六块钱的补贴。
在农村长大的我,小时候家里见到的钱基本都是一些零碎的小额纸币,最常见的就是几分钱,偶尔能看到一毛两毛的。记得那时候,一个鸡蛋的价格也就五分钱。
小谢的学历只到小学,尽管班长带他去部队的商店买了信封和邮票,但实际上,他参军后几乎没怎么给家里寄过信。
但他头脑灵活,立刻把邮票转卖给其他士兵,每张8分钱。通过这种方式积攒了一些资金,在新兵分配之前,他给家里汇了13块钱。
完成三个月的基础军事训练后,他被分配到第二连队第七班。白天,他们主要进行各项军事技能训练;到了晚上和周末的休息时间,部队会安排他们参与农业生产活动。其中,养猪和种菜是各连队之间竞争优秀连队称号的重要评比内容。
谢振民从小就在家帮着父亲和哥哥干农活,对种地非常在行。到了连队,他种地的本事更是派上了大用场。每次去菜地干活,他总是最早到的那个,而且干起活来特别认真。
寒冬再冷,也比不上懒散带来的寒意。勤奋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次年,班级选举他担任副班长,主要职责是带领大家发展农业和副业生产。
谢振民利用空闲时间,带领全班战士到菜地劳动。他们将田垄修整得整齐划一,定期从厕所挑来粪便施肥。他们种植的蔬菜长势喜人,连长检查后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们班的种植区经常在营里评选中赢得流动红旗。
第五年时,谢振民已经升任班长。那年秋季,他回乡探亲,相亲过程中,女方对他颇有好感,但提出一个条件:若要成婚,谢振民必须入赘,并且得退伍回乡。
谢振民的家庭中兄弟众多,而他的大哥已经年过三十,却一直未能成家。与此同时,女方家中只有四个女儿,没有儿子。当谢振民终于遇到愿意嫁给他的女子时,对方的家庭背景却让谢家感到有些棘手。这种情况让谢振民的婚事变得复杂,因为双方家庭的差异使得这门亲事显得不那么顺利。
一天下午,谢振民的相亲对象突然提出见面。她直言不讳地告诉谢振民,之前那些想法其实都是她父母的主意,她个人更希望谢振民能继续留在部队发展。
谢振民跟父母提了这件事后,没想到女方的父母很快就知道了。女孩的父亲表示,谢振民在部队干下去,大概率能转成志愿兵,一旦转了志愿兵,眼光就高了,恐怕看不上他家女儿了。
想要结婚没问题,但得先办理退伍手续,然后搬进女方家安排的婚房居住。
谢振民回到团队后,经过一番深思,意识到自己需要为父母着想。大哥一直未能成家,如果自己也不结婚,家庭的前景将如何?他感到现在正是时候为家庭的未来做出规划。
就在谢振民举棋不定之际,国家启动了大规模裁军计划,涉及兵力达百万。他所在的部队也被列入裁撤范围。命运似乎早有安排,谢振民在这个冬天脱下军装,回到了故土。
谢振民返乡后,未婚妻一家欣喜万分。在双方家庭的精心安排下,1986年国庆节,他与未婚妻喜结连理。
婚后,谢振民搬进了妻子家,开始了倒插门的生活。这段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没过多久,他们就有了一个女儿。
在某些农村地区,传统观念仍然倾向于偏爱男孩。如果一个家庭的第一胎是女孩,他们往往会强烈渴望再生一个男孩。这种性别偏好深深植根于当地文化和社会习俗中,影响着家庭的生育决策。尽管时代在进步,但这种观念在一些地方依然顽固存在,导致许多家庭为了追求一个儿子而不断尝试生育。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性别不平等的问题,也揭示了传统与现代价值观之间的冲突。
根据当时的生育规定,每对夫妻只能生育一个孩子。然而,谢振民的岳父鼓励他们再要一个孩子。因此,在第一个孩子出生三年后,他们秘密地迎来了第二个孩子,是个男孩。
当时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得特别严格,他们按照要求交了一万五千块的罚款,还找了关系送了礼,最后才顺利给儿子上了户口。
谢振民享受着家庭生活的温暖,与妻子和孩子共度的时光让他感到无比满足。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谢振民的妻子突然精神失常了。这一下子让谢振民想起来,原来妻子的母亲和外祖母之前也都得过这种病。
谢振民的配偶年纪尚轻,却身患重疾,病情日益恶化,最终导致她时常神志不清,整日静坐,生活无法自理。她几乎整日沉默不语,谢振民下地劳作时,便用三轮车载她到田间,安置在自己视线可及之处。
这对夫妇住在城市边缘,长期以种植蔬菜为生。丈夫每天除了要打理农田的日常事务,还得照料妻子。至于两个孩子的功课,他只能等到晚上回家后才有时间辅导。
他对两个孩子的学习基本帮不上忙,孩子们的作业他也完全看不明白。
他非常勤劳,靠着住在城边的便利条件,自己种粮食和蔬菜,一个人又当父亲又当母亲,努力养活两个孩子,确保他们有吃有穿,不受饿不受冻。
两个孩子的学业表现相当出色,基本上不需要父母过多干预。他们在学习上自律性强,能够独立完成各项任务,这让家长省心不少。
2010年,我女儿顺利完成本科学业,随后凭借自身实力成功考入了国内顶尖的985高校攻读研究生,这份成绩来之不易。
2013年,我的孩子成功被一所医学院录取,开始了他的研究生学习生涯。
谢振民的家庭背景并不优越,父亲务农,母亲身体欠佳,但两个子女凭借自身努力双双考入国内顶尖学府。女儿和儿子分别考取了985和211高校的研究生,这让谢振民倍感欣慰。每当谈及子女的学业成就,他总是难掩喜悦之情,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子女继承了自力更生、刻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子女大学毕业后纷纷前往大城市就业,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返乡探望父母。虽然孩子们多次提议接父母到城市同住,但谢振民考虑到妻子身体状况,认为搬到城市反而会给子女增添负担,因此婉拒了这个提议。
他依然住在村子里,照看着自己那几块农田。
自2017年国家推行乡村振兴政策以来,谢振民所在的村庄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和项目引进等多个方面得到了大力支持。这些举措显著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使他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一次偶然的经历让谢振民迷上了自行车运动,他与市区多个骑行俱乐部的成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谢振民在收获季节总会通过骑行爱好者的交流平台发布消息。
一群自行车爱好者骑行了数十公里,来到他家的农田帮忙采摘蔬菜和清理作物残枝。他们不仅通过骑行锻炼了体能,还协助农户完成了农作物的收割工作。
短短时间内,骑行队员们就完成了谢振民独自一人需要五天才能完成的蔬菜采摘、整理和桔杆清理等任务。
每当骑行爱好者们离开时,老谢总会从菜园里挑些新鲜的蔬菜送给他们。与此同时,他还会将精心整理好的几百斤韭菜一次性运到城里出售。
据骑友们回忆,当初看到老谢发布种菜的消息后,他们纷纷前来帮忙。从播种菜籽到秋季收割,他们参与了整个种植过程。不仅帮忙采摘豆角,还协助收割白菜、萝卜和玉米等各种农作物。一些骑友更是带着家人和孩子一同参与,共同体验农耕生活。
这种模式实际上实现了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双赢局面。
这种互惠的合作模式让谢振民和骑行爱好者都尝到了甜头。通过这种合作,谢振民获得了实际收益,而骑行爱好者们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双方在这种合作中各取所需,实现了共赢的局面。
近年来,谢振民对自家住宅进行了全面改造,同时购置了多辆三轮车。闲暇之余,他经常与妻子一同驾车前往附近景区游览。
谢振民对那段五年的军营生涯念念不忘,虽然时间不长,但每当提起部队的日子,他的眼神总是闪闪发亮。在军队里,他不仅锻炼了强健的体魄,更塑造了坚毅的军人品格。
他一生勤劳善良,三十多年如一日悉心照料患病的妻子,同时肩负起抚养两个孩子的责任。在他的精心培育下,儿女都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为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他在推动乡村发展方面积极行动,借助互联网等新兴平台,将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与农村生产相结合,不仅提升了当地经济水平,也实现了自给自足,为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