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露凄清雁影稀,遥天寥落片云飞。
秋风吹断人肠绝,夜月空怜鹤梦非。
已分黄精寻药草 ,更将白发对柴扉。
深闺莫怨砧声急,愿得寒衣到客闱。

此诗以秋日萧瑟之景为底色,通过自然意象与生活细节的交织,勾勒出漂泊者与守望者隔空相望的复杂心境。
诗中既有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又有对人间温情的眷恋,最终在“寒衣寄远”的细节中,将孤寂、矛盾与牵挂熔铸成一声欲说还休的叹息。

首联“霜露凄清雁影稀,遥天寥落片云飞”以“霜露”点染秋寒,“雁影稀”暗喻离散漂泊,与“片云飞”的孤寂形成呼应。
天地浩渺与个体渺小的对比,在“遥天”的辽阔中被无限放大,为全诗定下苍凉的基调。

颔联“秋风吹断人肠绝,夜月空怜鹤梦非”由景入情。
秋风的“断”与肠的“绝”以暴力性的撕裂感,直诉离愁之痛;而“夜月”的静默凝望与“鹤梦非”的落空形成张力——鹤本象征超脱,但“梦非”暗指遁世理想的虚妄,寒风摧折肉身,明月照见精神荒芜,漂泊者的内外困境在此达到极致。

颈联“已分黄精寻药草,更将白发对柴扉”转向隐逸生活。
“黄精”(药材)与“柴扉”(陋居)构成退守姿态,看似主动选择隐居,但“已分”“更将”的递进句式,暴露出这是一种被迫的妥协。
“白发”不仅是年龄印记,更暗示精神耗损;倚门而望的动作,将抽象愁绪转化为具象画面,凸显时间流逝中的徒劳等待。

尾联“深闺莫怨砧声急,愿得寒衣到客闱”视角骤转,从游子转向思妇。
“砧声急”化用捣衣寄远的典故,但“莫怨”二字消解了幽怨,代之以体恤——“愿得寒衣”的细节,将思妇的牵挂化为具体行动,使全诗在冷寂中透出一丝温情。
这种“以物传情”的手法,比直抒胸臆更显含蓄深沉。

此诗以秋为媒,将漂泊的孤寂、隐逸的淡泊与思妇的牵挂熔于一炉。
前两联借秋景与鹤梦写尽精神困境,颈联以隐居生活显岁月沧桑,尾联则通过寒衣传递人间温情,形成“凄清—淡泊—牵挂”的情感递进。

全篇语言凝练,意象丰富,既有王维“空山新雨后”的清寂,又含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的缠绵,宛如一幅水墨秋山图,留白处皆是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