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基于2020年和2024年全国各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 们计算得到城镇居民相对于四年前,人均收入增长的幅
上一篇,基于2020年和2024年全国各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 们计算得到城镇居民相对于四年前,人均收入增长的幅度。
数据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四年来累计增长的幅度,大多分布在20%到25%之间,年均6%左右。如果算上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等价格因素,实际收入很可能并没有太大的增长,这也是很多人觉得收入并没有变化的原因。这一篇,我们采用相同的数据来源和相同的计算方法,得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图表的绘制方式与前一篇相同,只是增长幅度等级做了调整。

从整体分布看,24座城市的增长幅度在40%以上,比如宜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0年为1.8万元,2024年达到2.6万元,增长幅度为40%。但如果看绝对值,只增长8千元,年均2000千,月均不到200块。从分布看,这些增幅比较大的地市,一部分分布在湖北,其余的分布在内蒙古、西藏等边疆地区。245座城市的增长幅度在30%到40%之间,是过去四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为最集中的区间。扣除数据缺失的31座地市,只有37座地市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在30%以下。从分布看,这些增长幅度比较小的城市,主要分布在辽宁、黑龙江、广东和四川,但数据上看不出明显的分布规律。以34%(相当于人均收入增长了三分之一)为基准,西北和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区域,大多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实现了这个目标。比较而言,汉民族聚集区域,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幅度,要明显少于西北、西南地区,湖北是个例外。湖北的情况,上一篇有解释,这与2020-2022年事件首先发生在湖北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农村地区,受此影响较小。其他区域增幅相对较小的原因,与政策在不同地方的投入程度有关(转移净收入是很多地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重要来源,这一点,改天可以研究下)。但相对于上一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到25%的增长幅度而言,农村居民的收入的增长幅度要大很多。原因也很简单,近些年转移性支付对农村居民的倾斜,以及大基建实质上已经进入了村级行政区,这两件大趋势的叠加,促成了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30%到40%的增长幅度,或许已经距离了全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但2万出头、3千美元的绝对年收入,放眼全球,顶多属于中等甚至中下等级的收入水平。跟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人们用脚投票,离开农村到城市生活,这就是持续上百年的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