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淼
众所周知,《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叫做《空城计》,而它的经典战例莫过于三国时期诸葛亮在街亭失守后于西城给魏国大帅司马懿设计的空城之计了!不过,历史上的司马懿也不是等闲之辈,他精通兵法,善察谋略!怎么就被诸葛亮给骗了呢?其实,当时司马懿早就识破空城计了!那么,司马懿明明识破了空城计,他为啥不发起进攻?诸葛亮:谅他不敢!
历史上的诸葛亮在发起第一次北伐时,其实士气是很高的,并且蜀军在一鼓作气之下连克魏国几座城池,然而,就在诸葛亮派马谡镇守街亭后,形势便发生了逆转,因为马谡竟然在那次防守中被魏军打得溃不成军!更让诸葛亮失望的是,作为蜀军的重要战略物资中转站的咽喉一一街亭,也被魏军占领了!
于是,诸葛亮一怒之下便有了历史上的“挥泪斩马谡”,然而,所有的一切也不能挽回战场上的颓势了!魏军主帅司马懿得知魏军攻占街亭后,亲率15万大军趁势向蜀军杀来,当司马懿率军快到了西城时,当时的诸葛亮正在西城,不过,当时诸葛亮手下只有2000余人,而且里面大多都是老弱病残之人,这样的态势让诸葛亮心急如焚!
西城的百姓得知消息后大多都相继逃散!不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权衡再三,决定在西城和司马懿下一盘大棋,他叫属下人将城门敞开,并让下面的士兵装扮成老百姓在街道上悠闲的打扫街道,然后,自己则带上两个小童登上城楼,在城楼上悠然自得地抚琴。当司马懿率领大军火急火燎地赶到西城脚下时,他一见西城的这种阵仗也懵了!
因为凭他与诸葛亮多年打交道的经验来看,诸葛亮是一个行事十分謹慎的人,自己的部队一路长驱直入,他不可能没有察觉!而现在西城在面对他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防卫竟如此松懈!那么,其中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诸葛亮城中定有重兵埋伏!不然,他怎么如此气定神闲地在城楼上抚琴呢?司马懿立马西城之下,心中正冥思苦想着。
同时,他放眼城楼上,诸葛亮的琴声悠悠传来,似乎他早就沉浸在琴声之中了!更让司马懿吃惊地是,他身后的两名小童似乎对他的大军也浑然不知!再看城中扫街的百姓,他们的神情似乎也对他兵临城下一点都不畏惧,依然大开城门在那里扫地!这可就太不正常了!如果城中没有重兵,这些人的眼神怎么一点都不惊慌呢?
就算诸葛亮作为军师,可以沉得住气,他身后的小童,或许受过训练,也可以不露破绽,那城中的百姓,看见如此多的敌军兵临城下,他们怎么也沉得住气呢!所以司马懿更加确定城中有重兵埋伏,切不可轻举妄动!殊不知正当司马懿犹豫不决时,其儿子司马昭上前请樱,他愿意带领一小队精兵先杀进城去探探虚实。
如果城里没有理伏,便可擒杀诸葛亮。可谁知司马懿听了儿子的一席话,竟然似愰然醒悟一样,并立马下令大军撤退了,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也会质疑,这是为啥呢?司马昭的建议不是很有道理吗?若有伏兵,立马撤回;若无伏兵,则立擒诸葛亮,这不是大功一件吗?司马懿为啥反而撤军呢?
其实,当年的司马懿也早看出来西城是一座空城了!因为就凭城门处那些扫地的老百姓便可看出破绽!诸位试想:真正的百姓,在面临那样的场景哪有不落荒而逃的?反过来说,那些百姓之所以沉得住气,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是老百姓,而是军队的士兵所扮,而直正的老百姓早就四散逃命去了!
他们为啥要逃?原因只有一种,那就是城里并无重兵,无法对抗敌军的进攻!那么,敌军进城后,受苦的可就是他们了!那么,司马懿为啥又不下令攻城呢?这也是司马懿当时犹豫不决的原因,因为司马懿知道,诸葛亮肯定也会料到自己识破他的空城计,那诸葛亮为啥还要设上这一空城计呢?
就在司马懿冥思苦想之际,其儿子司马昭一句话提醒了他,因为他告诉司马懿,自己愿意带一小队精兵先杀进城去擒杀诸葛亮!这让司马懿一下子豁然开朗了!因为他一下就想到,诸葛亮之所以敢设空城计,就是算定他司马懿不敢擒拿他!为啥不敢擒拿他诸葛亮呢?因为诸葛亮一死,他司马懿也就活不长了
为啥活不长呢?因为当年曹氏的历代君王并不信任司马懿,常担心他会篡位,之所以让他出兵与诸葛亮对抗,便是因为当时整个魏国,在计谋上能够与诸葛亮相抗衡的,也只有他司马懿了!如果这次擒杀了诸葛亮,那他司马懿的结局便是“兔死狗烹”了!这样的结局,司马懿怎么不害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