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看来,关系中有些问题可以妥协,但有些问题属于原则性问题,比如出轨和家暴,是万万不能妥协的。
可是有许多人在得知伴侣出轨后,依然不愿意和对方分开,她们甚至在这段关系中没有现实上的具体的获益:
比如经济、资源上的收益,地位上的提升、或者因为有孩子暂时无法独立抚养等,却依然停留在关系里,这让她们更加弄不清自己的想法,陷入深深的内耗。
比如我看到的这个求助,题主和男友交往两年,男友主动坦白自己曾经出轨他人,并向题主道歉,题主明知道这种话不该相信,却忍不住抱有幻想和侥幸心理,一想到和对方分开就崩溃大哭,可如果不分,又一直处在对伴侣的怀疑之中,陷入两难困境。题主想知道,自己这种状态是不是有病?
像题主这样的人其实并不在少数,在我的专业咨询经历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令人心疼的案例:
有些来访者甚至长期忍受伴侣的多次出轨,对方在旁人眼中已然是无可救药的“渣”,但被伤害的一方却依然无法下定决心离开,甚至只要产生离开的念头,就会体验到一种窒息般的痛苦和恐慌。
在回答你之前,我想请你思考一个问题:
不想离开他,就是“离不开”他吗?
在我看来,你在欺骗自己,欺骗自己离不开他。
但你的自我欺骗不是因为“有病”,而是因为你“受伤”了。
这种心理状态也不应该被简单地贴上“没出息”或“愚蠢”的标签,而是一个需要被细心看见、被深刻理解、被温柔呵护的心理创伤过程。
01创伤联结,让你陷入难以自拔的情感依赖你提出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人与人本该因为相爱而相聚相守,为什么当对方伤害了你,你却仍然难以割舍?
这就引出了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创伤联结。
很多人建立亲密关系,初始的吸引力并非来自健康的爱,而是源于这种特殊的创伤联结。正是这种爱恨交织、痛并快乐着的复杂感受,让人欲罢不能,难以自拔。
创伤联结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间歇性的奖励与惩罚,这种模式往往发生在权力不平等的关系中。一方通过循环往复的伤害与奖赏来操控另一方,而另一方却深陷其中无法挣脱。
具体来说,创伤联结必定同时包含伤害与奖赏。
就像你现在的处境,相信你在与伴侣相处时,你是能够感受到他带给你的快乐与温暖的,但用不了多久,他就会通过出轨、冷漠、指责或贬低等方式给你带来巨大的痛苦,让你对这段关系心生怀疑。
而就在你痛苦万分准备离开时,他却突然转变态度,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温柔体贴、或是痛哭流涕地道歉、送上精心准备的礼物。
这种伤害后的示好带给你巨大的情绪冲击,而这种情绪的跌宕起伏就像一部刺激的电影一样,让你产生强烈的依赖感,而当你重新接受他后,新一轮的伤害又再次开始。
是因为你天生喜欢受虐吗?并不是,真实的原因是人类大脑对不确定性奖励有着天生的强烈反应。
就像现在流行的盲盒消费,其背后也是同样的心理机制。
当你无法预测对方的行为,不知道他下次是否还会出轨时,他偶尔给予的甜蜜、关注和道歉,就像抽中了心仪的盲盒一样让你欣喜若狂,会刺激大脑分泌大量的多巴胺,让人形成生理性的依赖。
你迷恋的或许不是他这个人,而是那种“下一次可能会赢”的期待,是“他也许会变好”的可能性。
这一刻你因他的出轨而坠入地狱,下一刻又因他的温柔而飞入天堂。
这种极端的情绪波动,很容易让人沉迷其中。你分不清自己迷恋的只是这种情绪状态,于是欺骗自己“离不开他”,让自己反复沉沦在这样一段不健康的关系里。
02病态共生:当痛苦成为习惯你难以离开这个伤害你的人,还可能源于一种自我保护的生存策略,为了在关系中生存下去,你会不自觉地扭曲认知,回避真相。
这也是一种自我欺骗,而这种欺骗的根源要回溯到童年时期,我们需要依靠成人的照顾才能生存。即使养育者时好时坏,有各种问题,对于小孩子来说也总比完全无人照料要好,我们必须依赖他人、依赖关系才能存活。
当关系带来痛苦时,我们会发展出自我安抚的理由,比如"他其实对我也挺好",来说服自己留在关系中。
如果你的心理状态仍停留在这种童年模式中,那么对你来说再糟糕的关系也好过没有关系。
于是你会美化对方、欺骗自己,为他的出轨行为寻找借口:“他有时候对我还不错”,“他出轨一定是有原因的”。
这种认知扭曲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着你的内心,因为承认“他就是不在乎我,就是不爱我,就是在伤害我”这个事实,带来的冲击更加残忍,你认为自己根本离不开这段关系,只能想办法让自己尽可能好过一些。
03你把自己的价值绑定在对方身上还有一种可能,是你将自己的价值与对方的表现捆绑在一起,无法分清哪些是自己的责任,哪些是对方的责任,也不明白自己的价值和对方的表现其实毫无关联。
你们就像一对儿连体婴儿,一方的言行会紧密牵动另一方。
你认为对方出轨证明了自己不值得被爱,说明你身上有各种缺点,甚至觉得自己的存在没有价值,这种想法令你痛苦不堪。
如果你继续留在这段关系中,因为你的努力,有一天他能改邪归正不再出轨,变成一个爱你、忠诚待你的好男人,那岂不是证明你非常值得被爱、非常优秀、非常有价值、有本事?
你甚至会觉得自己拯救了一个堕落的灵魂,能让一个"渣男"为你改变。这种期待太具诱惑力,它引诱你继续留在关系中,哪怕要承担再次被伤害的风险。
这些创伤的联结、病态的纠缠,共同编织成一张令人难以挣脱的网,让你在痛苦中挣扎却无法解脱。
所以并不是你“有病”,也不是你不自爱,当你了解这背后的复杂心理机制后,就不必再苛责自己软弱或愚蠢,也不必强迫自己立即做出离开的决定,因为真正的转变始于理解与接纳,而非自我批判。
甚至可以这样说,破局的关键不在于是否立即分手,而在于你能否意识到自己正陷入这种不健康的模式中,看清楚对自己的自我蒙蔽,完成认知上的觉醒与升华,你的人格能成长得更加成熟,这些才是你将来能否获得幸福的关键所在。
具体来说,你可以尝试这样做:
01认清你所处关系的本质你能否走出困境,关键在于你是无意识地被本能驱使、做出自动化反应,还是能够意识到自己对这段不健康的关系已经上瘾?
这就好比在黑暗中摸索与在光明中前行的区别。
当你意识到自己这段关系的问题所在,才能开始做出真正对自己有利的选择。
其实,一段健康的关系难免也会有冲突和矛盾,会有意见不合的时候,但整体上应该是稳定和可预测的。
你也许不会有情绪上的大起大落和强烈刺激,但你能感受到安宁、平和与满足,那是内啡肽带来的持久愉悦。
在健康的关系中,即使你和对方发生冲突,你也能感受到关系的稳定性,相信对方不会轻易伤害或离开你。
而你现在的惴惴不安,恰恰证明了你内心深知这段关系的不牢固。
你甚至自己都说他的话不可信,说明在你们相处的过程中,他并没有展现出非常可靠的特质,你其实早有判断,只是不愿面对。
你那些“他有时候对我也挺好”的念头,其实是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不配拥有完满的、被全然爱着的关系。
如果你能意识到你们关系的不健康,明白你完全有能力追求真正健康幸福的亲密关系,并且愿意为着目标行动,这才是改变的起点。
02建立清晰的心理边界你说你现在离不开又处不好,无法做出决定,在一起又忍不住怀疑担忧,可见你和对方处于纠缠共生的状态。而建立清晰的边界意识能帮助你重获情绪自主权。
你可以明确告诉对方你的底线和需求,学会为自己的情绪反应负责,停止为他的行为寻找借口,分清哪些是你的课题,哪些是他的课题。
你要明白的是,他出轨,是他本身处理冲突的方式有问题,你已经长大成人,不再是那个需要完全依赖他人才能生存的孩子。
把自己从“孩童”的心理状态中抽离出来,明白你不需要捆绑在任何一段不健康的关系中,即使没有这段关系,你同样可以活得很好,这是建立心理边界的基础。
放下通过他对你的态度来证明自己价值的幻想,将自我价值感的来源从“关系”和“对方”身上,转移回到自己的内心。要认识到你的价值是固有的,不因任何人的对待而增减。
此外,你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建立自己的价值来源,比如投入工作、培养兴趣爱好、维护真诚的友谊,建立丰富的支持系统。
这就像是投资组合,越多元化,就越不容易因为某一部分的波动而全面崩溃。
04戒除情感依赖的“瘾”你说你只要想到和对方分开,就会忍不住痛哭流涕,这是很自然的情感戒断反应。
就像戒除任何成瘾物质一样,一定会经历情绪上的戒断期。但你要明白的是,依赖不是爱,有依赖不能说明你深爱对方、留不开对方。放下这种自我欺骗的执念,是康复的第一步。
你可以尝试想象自己已经完全和对方分开的场景,去体验分离后的感受。
如果难过就大哭,允许自己宣泄情绪。当你特别需要对方而他不在身边时,可以通过健康的方式来安抚自己,比如运动、正念冥想等。
如果困难重重,可以寻求专业咨询师的帮助,而不是像找"毒贩"一样乞求对方的关注。渐渐地,这种"瘾"会越来越小直至消失,你将重获情感的自由。
当然,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期间可能会有反复和挣扎,不会一蹴而就。
其实,我们真正的目的并不一定是完全离开对方,而是获得真正的选择自由:
想离开时能够坦然离开,想留下时也能安心留下。
成为一个既能享受亲密,又能保持自我独立性的、人格完善的个体,到那时,你所期盼的健康的关系,自然会悄然到来。
-END-
本文首发知乎平台:陈曼、王筱、张妍
侵权必究!